2015年初冬,我和兒子朱墨一起,從廣州登上國際航班,向著南方,飛往澳大利亞墨爾本。澳洲,正是春意盎然的日子。
澳大利亞墨爾本淘金古鎮巴拉瑞特留存的關帝殿
記得28年前,我在當陽市政府工作的時候,就立下宏願,要走遍五洲尋訪傳播中華關帝文化。當年的企望太隆重,太神聖,有時覺得是遙不可及的夢。後來,因為工作的便利,到了港澳臺,到了東南亞許多國家,幾次邀請到美國舉辦攝影展覽,又稀裏糊塗的七進非洲,還遠涉地中海北岸的歐洲大陸,遠涉關帝文化氛圍隆重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似乎離“走遍五洲”的夢想越來越近。這一次,和兒子一起飛往澳洲,意味著“五洲尋訪傳播關帝文化”之夢圓滿。真好!
在墨爾本,迎接我們的是澳洲聯邦銀行的惠子姑娘和她弟弟。姐弟倆一個靚麗,一個帥氣,令我們眼睛為之一亮!
這裏,要先說說華人先賢下南洋淘金的往事。
朱正明父子在墨爾本河畔
在墨尔本迎接我们的慧子和她弟弟
中國廣東省的臺山、開平、新會和恩平四個縣,被稱為“四邑”。這幾個縣山水相連,語言相近,習俗相通,祖祖輩輩信奉關帝。四邑華人遠涉澳洲淘金,華人先賢在澳洲設壇祭祖,建立社團,創建金碧輝煌的關帝殿堂,實際上是一部華人華僑在海外創業發展的難忘的心酸的甚至悲壯的歷史。
自己的母國腐敗無能,海外華人就窩囊受侮;
自己的母國繁榮昌盛,海外華人就揚眉吐氣!
澳大利亞原為拉丁語AUSTRALIS,意為南方大陸。早在十七世紀初,荷蘭人威廉·揚茨從爪哇乘船東來,1636年在澳洲大陸東北紐克角半島登陸。1769年3月,英國海軍上尉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船長率探險隊赴澳大利亞,第二年4月在澳東部海岸悉尼附近的植物灣登陸,之後繼續北行,8月下旬在東北岸最北角的佔領島登陸,在那兒升起了英國國旗,宣佈以英王喬治三世的名義佔有這塊比英國大數十倍的土地。從此,澳大利亞成為英國殖民地。
墨爾本(MELBOURNE)位於澳大利亞南部海岸,隔巴斯海峽與塔斯馬尼亞島相望。墨爾本創建於1837年,以英國首相名字命名,當時只有60多戶居民。
中國鴉片戰爭之後,人禍天災,社會動盪,戰亂頻繁,民不聊生,廣東省承擔百分之七十的戰爭賠款,沿海民眾遭受外國侵略者和朝廷雙重掠奪,加上耕地不足,生活在極度貧困中的四邑農民,被迫下南洋謀生,遠航澳洲。
1851年2月,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巴瑟斯特發現金礦。這年8月,維多利亞州墨爾本約100英里的巴拉瑞特、本迪戈等地,也發現豐富的金礦。自此,澳大利亞掀起了持久的淘金熱。華工來到澳洲,把這裏發現金礦的消息寫信告訴國內鄉親,於是像滾雪球一般,一批接一批的淘金者乘船而來,湧入澳大利亞,他們把這兒稱為“新金山”。據官方統計,到1856年,澳大利亞有華人27000人,到1861年增加到38000人,他們絕大多數來自廣東沿海,又以四邑居多。1851至1861年,澳大利亞共生產黃金1億2千400萬鎊,其中不少是四邑華人礦工創造的業績。
航拍墨爾本十二門徒
巴拉瑞特是澳大利亞版圖上唯一由華人(準確的說是廣東四邑人)用勤勞和汗水建立起來的城市,位於墨爾本西北部,只有1萬多人口。據碑刻記載:1857年3月,一支700人的廣東四邑淘金群體,在香港乘美國一艘F.P聖人號快速帆船來澳洲,一個月後抵達維多利亞省。由於維多利亞省政府剛剛實行限制華人上岸的法令(1855年6月,維多利亞省議會通過了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部華人移民限制法,規定每艘到澳大利亞的輪船,每裝載10噸貨物,才能搭載一個中國人。如果超額,每人罰款20鎊,船主罰款10鎊。每個中國人還要交10鎊人頭稅。這個排華法令,延續了一個多世紀),這批淘金者被迫繞行到南澳的羅西上岸。他們用扁擔挑著全部家當,頭戴苦力帽,辮子盤在頭頂,步行400多公里,5月底才到達目的地。這個地方,被命名為“廣東礦脈”,是當地最豐富的衝擊層金礦。最初的三個月,挖出的每筐金礦沙中,黃金含量多達64-80英兩。後來,這裏改稱為巴拉瑞特山。這座礦脈,一直開採了55年之久。今天,在巴拉瑞特公墓中,仍掩埋著300多名已故的廣東四邑人,大多數都是無名無姓更無墓碑的華人先賢!
那些年,清政府無力對海外勞工給予援助,海外華人苦不堪言。鄉親們為自我保護,集聚一起,同源同宗,設置了小關帝廟,舉行拜祖。廟殿,成了華人社團的雛形。
一個半世紀之後,這些無名無姓的華人的母國強大了,他們的家鄉富裕了。1994年9月20日,巴拉瑞特與廣東臺山市建立了姐妹城市關係。這年8月,巴拉瑞特市啟動興建一座金山博物館,紀念華人建設巴拉瑞特的功績。七年後,中國臺山市政府援建的金山博物館落成。應巴拉瑞特政府邀請,臺山市委書記趙瑞章親率臺山市政府代表團,飛往澳洲,參加巴拉瑞特博物館落成剪綵。在館前的廣場上,佇立兩尊華人兄弟銅像,並豎立兩座中英文銅碑,詳細記錄了四邑先賢開發巴拉瑞特的艱辛歷程。
巴拉瑞特的疏芬山(Sovereign Hill)金礦,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修復後,小鎮的街道、建築都保留著淘金時期的樣子。置身淘金小鎮,仿佛穿越到充滿喧囂欲望的19世紀。160名工作人員穿著當年的淘金服飾,導遊也穿著當年的服裝,給您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您可以走進街頭19世紀照相館,穿上淘金服裝拍照留念。
朱正明父子乘直升機航拍南太平洋風情
您可以參觀曾經的礦坑,感受淘金的樂趣,運氣好還能將淘到的金沙帶回家。您可以乘坐馬車遊覽小鎮,馬蹄聲和車軲轆的和音,一定會把您帶入100多年前的時光。巴拉瑞特古鎮高處,至今還保留一座小關帝廟,其楹聯曰:金山迭迭財源丕振共沐神恩;銀海茫茫水陸平安同沾帝德。
墨爾本的發展,與墨爾本唐人街的發展同步。淘金時期,墨爾本是四邑華工重要的進出口大門。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金礦日益枯竭,礦區白人排華事件屢屢發生。華人陸續離開金礦移居市區,而首選就是離巴拉瑞特最近的海濱城市墨爾本。進城華人由礦工改行為小商店,小食店,小手工藝店,還有不少華人到市郊農村種蔬菜水果。據澳大利亞政府統計,1891年,維多利亞省有華人9377人,就有2095人是菜農。這些菜農,把蔬菜集中在博克街東方市場、維多利亞市場,收市之後,就聚集到現在的唐人街一帶聊天,以解思鄉之苦。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墨爾本小博街(LITTLE BOURKE STREET)日漸成為澳華先人聚集地和貨物集散中心。華人以強盛的唐朝為榮,這兒便被華人稱為唐人街。
清鹹豐四年(1854年)五月初,墨爾本先僑雷亞妹(臺山人)發起在墨爾本成立四邑會館。據會館元老黃兆南先生回憶,背井離鄉的華工,都希望有朝一日衣錦還鄉,光宗耀祖。這群海外孤兒無依無靠,只有抱團互相幫助,才能安居樂業!
(詳見朱正明先生《走遍天涯訪關公》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