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蔚藍色的星球上,有神秘高遠的“地球三極”——北極、南極、世界屋脊。
挪威北部的峽灣,一片厚重蒼茫
2019年初,朱正明提議:“今年,是中華武聖大義歸天1800周年。我們要把關帝聖像護送到地球三極,把中華關帝文化傳播到地球三極,為世界人民祈福,為世界和平發展祈福!”
北極圈內的挪威,已經是岩石和冰山的世界
在中國文聯旗下的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關公文化專項基金推動下,我們組建了中國關公文化參訪團。經過漫長的空中航行,在挪威首都奧斯陸休整了一天。接著,我們從奧斯陸起飛,一直向北。機翼下,開始是湛藍的奧斯陸峽灣,接著是藍綠相間的農田和“挪威的森林”,繼續往北,見到了磅礴大氣的高山峽谷,再往北,就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雪山冰川了。
朗伊爾小鎮的北極地標
飛越巴倫支海,我們在世界最北的朗塞斯頓小鎮降落。小鎮位於斯瓦爾巴群島,這裏仍然是挪威的土地,漂浮於浩瀚的北冰洋上,首府是朗伊爾小鎮。這裏是最接近北極的可居住地之一,總面積6.2萬平方公里,居民3000多人,主要是挪威、俄羅斯、烏克蘭、波蘭人等。走出機場,地標路牌上寫的不是“小心車輛”,而是“小心北極熊”,據說,這裏北極熊的數量,是永久居民的將近兩倍,人們出門,必須帶上長管獵槍。
中國關帝文化參訪團在朗伊爾城打出“走遍天涯訪關公”條幅
早在十二世紀,北歐海盜發現了斯瓦爾巴群島,以這裏為基地,外人很少知道。荷蘭探險家威廉·巴倫支有個夢想,他試圖從歐洲北部探尋一條通往東方的捷徑,1596年,巴倫支第三次出發,發現了這個群島,命名為“斯匹茨卑爾根”,荷蘭語意為“尖峭的山地”。自此,這裏成為捕鯨人的領地,荷蘭、英國、德國、法國人紛紛來到這裏捕鯨,最多時有300條捕鯨船在此穿梭。
北極冰山下的郵輪
二十世紀初,這裏發現優質煤礦,引來英美德俄和荷蘭、挪威人開採。各國礦老闆常發生糾紛,加上群島主權未定,逐漸上升為國際問題,開始爭論群島主權,擬簽訂國際條約。當時的中國,正是軍閥混戰,哪有閒心管這事兒。1925年,法國派代表找到當時民國大總統段祺瑞,讓他也派個代表去簽字。段祺瑞隨意派個人去簽了字,然後,也許把這事兒給忘了。這年8月,《斯瓦爾巴條約》正式生效,群島命名為斯瓦爾巴。條約規定,群島不得作為軍事用途,締約國可在挪威法律之下,自由出入群島,無需簽證,享有在該群島地域及其領水的捕魚、狩獵權,開展海洋、工業、礦業等權利。
北極棉,又稱雪絨花,在朗伊爾小鎮自由盛開
北極冰川,正在逐漸坍塌融化
歷史進入二十世紀末。1991年盛夏,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高登義,受挪威卑爾根大學邀請,參加多國科考隊,在斯瓦爾巴群島及附近海域考察。高登義注意到,中國是《斯瓦爾巴條約》簽約國,一位大學教授建議,中國政府可以在這裏建科考站。又過了10年,挪威駐中國大使館正式發函,邀請中國赴斯瓦爾巴群島考察並建站。2002年夏,中國在朗伊爾鎮建了第一個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站——伊立特·沐林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站。兩年後的盛夏,中國在斯瓦爾巴群島的新奧勒松建立中國黃河科學考察站,是當時北極第8座國家級科考站。
在朗伊爾小鎮遙望北極港口冰川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一個“世界末日銀行”,被譽為“全球農業的諾亞方舟”,保存著來自世界各國150萬種農業樣本,由挪威投入900多萬美元建造。在零下18攝氏度的地窖中,麥子豌豆種可存放千年,高粱種子可存放近2萬年,如遇世界末日,朗伊爾小鎮的種子庫,就是人類的最後希望,是地球生命的備份基地。戰火紛飛的敘利亞,就是第一個在這裏開倉取種的國家。
(詳見朱正明先生《走遍天涯訪關公》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