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走遍天涯

178 挪威首都:維格蘭生死雕塑園的沉思(之二)

2023-03-17

 

何謂生?何謂死?人生價值何在?以什麼心境面對死亡?一直是人類千百年來不斷探究的敏感話題,耗盡了不少先聖哲人的一生。


1 巨型雕塑“生命轮回”.JPG

巨型雕塑“生命輪回”


中華傳統文化是儒佛道思想的千年積澱,人們對待死亡的觀念也受這些思想的影響。

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孔老夫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求仁”;孟子說得更清楚:“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孔子曰“殺身成仁”,孟子曰“捨生取義”。儒家先賢構建了死亡的最高價值模式:在大是大非面前,在生死抉擇面前,捨身取義殺身成仁,死得才有價值!。

魯國大夫叔孫豹的“三不朽”理論,為儒家生死觀做了最好的注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通過立功立德立言,將個人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人類文明發展之中,人的生命也在生生不息中獲得永生。

北宋大哲學家張載對儒家生死觀做了集大成的總結,他認為生命的最高價值在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我們再看看佛教。佛經說:“須彌雖高廣,終歸於消滅;大海雖淵曠,時至還枯竭;日月雖明朗,不久即西沒。”佛教認為生死就如同春去秋來,日升月墜,是一種自然現象,如風起雲湧,凝聚成雨,雨水蒸發升空,再聚成雲朵,這種周而復始,就是輪回。


2 古罗马皇帝奥勒利乌斯說,“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活着。图为中国长江三峡龙舟赛.jpg

古羅馬皇帝奧勒利烏斯說,“人不應當害怕死亡,他所應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活著。圖為中國長江三峽龍舟賽


臺灣佛光山星雲大師說,我的鄉親前輩唐朝鑒真大師,經過多少磨難到達日本弘法傳播文化,在七十五高齡,自知歸鄉無望,他寫下遺偈:“山川異域,日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在人生的生命之流裏,如同大江東去,終會有再回來的一日,人的生命一期圓滿,還會有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星雲大師認為,人生一直在“因緣果報”裏流轉,也在“死亡邊緣”接受考驗。生死就等於人晚上睡覺,白天起床,就是這麼簡單。因此,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生死就如時辰鐘一樣,輪轉不息。

接著,佛教提出了系統的“三世說”,即前世、今生、來世。因果報應與生死輪回,把人們的道德行為與命運主宰權交給了自我。千百年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成為維護中國倫理道德的精神支柱。以靈魂不死、因果報應、六道輪回為理論基礎;以誦經超度為主要儀軌的佛教生死觀,強化了中國人淳樸仁慈的“人之初”,使其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純淨的雪域高原,流傳著一首高亢深沉的藏族歌謠《天葬》,著名藏族歌手亞東深情演唱:   

默默地向你揮揮手/告別我們輪回的緣分/應召而來天的神鷹/請你帶走我一生的榮耀。   

輕輕的走過曾經的家/記住千年不變的誓言/應召而來天的神鷹/請你打開我陽光的天路。   

如此安寧如此安詳/多麼美妙神奇的時光/死亡在消失/生命已經飛翔/遠去的翅膀上……

這是藏族民眾多麼灑脫多麼崇高的生死觀!仰望高原,多少藏族民眾,今生辛勤勞作,收穫的青稞牛羊都轉換成酥油,奉獻給寺院,點亮千萬盞環繞著菩薩的酥油燈,虔誠地為來世祈福……多少藏族朋友,匍匐百里千裏,三步一叩頭來到拉薩大昭寺,就是為了看一眼香煙繚繞中的大菩薩。如果在風雪途中逝去,也是一種幸福的大圓滿…… 信仰的力量,讓雪域高原的父老兄妹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3 本文作者在挪威维尔兰雕塑园.jpg

本文作者在挪威維爾蘭雕塑園


我們再看看道教。莊子在《知北遊》中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莊子認為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不必過於悲哀。在莊子眼中,天地萬物皆由氣構成,生是氣的凝聚,死是氣的消散。

筆者認為,莊子所說的氣,就是一種精神,就是支撐人們活下去的精神,就是引導人們向前走的精神,就是激勵人們善於學習敢於創造的精神,就是宣導人們樂於奉獻敢於犧牲的精神。宋代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高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氣勢磅礴,慷慨激昂,彰顯詩人的民族氣節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這千秋絕唱,這磅礴精神,古往今來激勵無數志士仁人為忠誠正義英勇獻身。

(詳見朱正明先生《走遍天涯訪關公》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