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關帝文化

關公故里: 民主黨派組團赴東北調研關公文化

2022-09-16


世界關公文化網消息: 為迎接九月中旬的關公故里第33屆文化旅遊節,運城市各民主黨派赴遼寧瀋陽、鐵嶺、海城和黑龍江雞西虎林等地聯合開展關公文化調研。此次活動由民革運城市委牽頭組織,運城市政協副主席、民革運城市委會主委劉國義帶隊,運城市委統戰部以及民盟、民建、民進、九三、農工黨共13名成員參加調研。

八月中旬,調研組一行一來到瀋陽,冒雨參觀了張氏帥府關帝廟。關帝廟位於張氏帥府東北角,青磚圍牆,房屋三間,正殿是單間青磚瓦房,供奉關帝,西殿供奉關公大印和大刀,東殿在參觀時未對外開放。這座關帝廟是張作霖先生1918年所建。張作霖一生尚武崇義,為表示對關公的崇拜與虔誠,在自己官邸和私宅裏建造了這座關帝廟。廟殿1992年重新修繕。有關資料顯示,張氏帥府關帝廟是全國範圍內,唯一一處在自家宅院裏建造的關帝廟。

 

1(调研组参观帅府关帝庙).jpg

調研組參觀帥府關帝廟


隨後,調研組赴瀋陽市中心廟進行調研。由於疫情原因,中心廟久未開放。好在中心廟一周是圍欄,調研組一行在廟外就可對中心廟的外觀一覽無餘,通過導遊介紹和廟內的展板,調研組對中心廟有了比較清晰的瞭解。中心廟位於瀋陽故宮和中街之間,占地面積僅半畝,是瀋陽最小的廟宇。由於它所處的位置在瀋陽故宮大政殿北面,恰恰是明清瀋陽古城的中心,所以中心廟成為瀋陽古城中心的標誌,地位十分重要。

中心廟興建於明洪武二十一年(西元1388年),與明中衛城屬同期建築,已經有600餘年歷史。清人營建瀋陽故宮時,出於對關公的敬重,沒有拆掉該廟,反倒傳下聖旨,對廟裏供的關公、土地、山神、城隍、財神“各敬三尺”,特意在大政殿的紅牆外為中心廟留下了一丈五尺的空地。清末廟面漸廢,除關公外的其他神祗也沒了蹤跡,目前廟內僅敬奉關公。1938年奉天省市商會集資修葺此廟。1966年此廟改為民宅,1998年經瀋陽市文物管理部門批准將其重新翻修,又在其四周建起青色圍牆,整舊如新,對外開放。

 

2中心庙景区大门.jpg

中心廟景區大門

 

調研組來到此次調研的第三站——蒲源關帝廟。蒲源關帝廟是解州關帝祖廟和關公文化研究院首批授牌的“關公文化交流基地”。蒲源關帝廟位於遼寧省鐵嶺縣橫道河子鎮上石碑山村,始建於後金初年(1616年),日軍侵華,古廟毀於戰火。重建的蒲源關帝廟竣工於2013年冬,廟宇占地總面積250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500平方米。

蒲源關帝廟最顯著的特點,是廟宇中注入了山西運城關公故里豐富的文化神韻。從關帝祖祠敬請來的關宅泥土,6棵柏樹,8塊古磚,兩方古老柱礎石,4個拴馬樁以及古廟琉璃脊件等其他古構建分置廟內。這些能喚起深沉文化思考的歷史古物,賦予了蒲源關帝廟一種深邃境界。

在蒲源關帝廟,調研組一行與關帝廟負責人進行了座談交流。劉國義副主席詳細詢問了關帝廟的歷史以及目前狀況,希望蒲源關帝廟作為東北地區目前唯一一個“關公文化交流基地”,要充分發揮作用,做好與關帝祖廟的合作交流,做好與當地文旅、宗教等部門的溝通,積極組織各種文化活動,以關公文化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3蒲源关帝庙山门.jpg 

蒲源關帝廟山門

 

4蒲源关帝庙主殿——关圣殿.jpg

蒲源關帝廟主殿——關聖殿

 

5调研组与蒲源关帝庙负责人座谈.jpg

調研組與蒲源關帝廟負責人座談

 

隨後,調研組一行馬不停蹄趕赴海城市,參觀了海城市山西會館。山西會館位於遼寧省海城市內,是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會館的前身是關帝廟,目前正殿仍是“關聖殿”,主祀關公。據《海城縣誌》記載,此關帝廟始建於清代康熙二十一年(西元1682年),後來經在海城的山西商人捐資修繕,作為山西會館。據介紹,當時,由於海城的山西會館行幫較多,人氣最旺,山西會館就成為了海城行幫中最強勢的團體。會館每年舉行一次年會,每月舉行一至二次例會,遇有特殊事情還會召開臨時會議。

山西會館建築群從建築規模到建築風格以及建築技術等方面看,都是海城市目前僅存的幾處清代廟宇建築群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整個建築由山門、鐘鼓樓、前殿、後殿、東西配房、戲臺組成。山門前有立體石雕大獅子兩尊,守衛在門前。整個建築群占地約3000平方米。

“先蓋廟,後唱戲,錢莊當鋪開滿地;請鏢局,插黃旗,大個元寶拉回去。”這是在海城流傳甚廣的一首民謠,指的是每逢農曆五月十三“關公磨刀日”,海城關帝廟都會舉辦廟會,設壇祭拜關公,借紀念他的忠勇仁義來弘揚中華民族美德,並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在海城山西會館,調研組一行詳細瞭解了廟史廟貌以及目前的管理運行狀況。調研組一行參觀了2021年9月山西會館舉辦的“弘揚忠義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四好家訓書法作品邀請展的部分作品。在座談交流時,調研組希望海城關帝廟加強與解州祖廟、關公文化研究院的合作,積極參與每年關公文化旅遊節的基地交流和書畫展等活動,共同弘揚關公文化。

 

6调研组在海城山西会馆前合影.jpg

調研組在海城山西會館前合影

 

調研組關公文化考察之旅的最後一站是雞西虎林的虎頭關帝廟。經過汽車長途跋涉,調研組抵達目的地。

虎頭關帝廟位於虎林縣虎頭區的正南,地處中國和俄羅斯邊境,南距兩國界河烏蘇裏江左岸50餘米,北部緊靠虎頭山。廟址依山傍水,隔江與俄羅斯的伊曼市遙遙相對。因其位於我國最東部邊境,被譽為“東方第一廟”。

虎頭關帝廟建於清朝雍正年間(西元1723—1735),1984年載入《中國名勝詞典》,1986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至今已有300年的歷史了。據考證,虎頭關帝廟是當年由關內來烏蘇裏江兩岸山林中采參挖藥的商人共同捐資修建的。在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之前,虎頭關帝廟一直是烏蘇裏江兩岸各族人民進行祭祀和集市貿易的場所。

虎頭關帝廟雖地處祖國邊陲,占地面積也僅有200餘平米,但遊客信眾絡繹不絕。年過七旬的的吳居士在廟中接待了調研組一行,吳居士在關帝廟志願工作已經10餘年,她聲情並茂詳細講述了虎頭關帝廟的歷史以及神奇傳說。值得一提的是,關帝廟在蘇聯紅軍進攻虎頭要塞激戰中,是唯一一座沒有遭到破壞的建築,在廟中避難的百姓也都安然無恙,使得虎頭關帝廟名氣大增。關帝廟還曾經是抗聯的國際秘密聯絡點。在抗日時期,關帝廟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對蘇地下交通站。虎頭關帝廟儘管規模不大,但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開發烏蘇裏江流域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同時,“東方第一廟”更因它的“紅色”傳奇,受到人民敬仰,成為著名景點,讓中華民族不屈外辱的偉大精神代代傳承。

 

7调研组在虎头关帝庙前合影.jpg

調研組在虎頭關帝廟前合影

 

8吴居士在给游客作讲解.jpg

吳居士在給遊客作講解

(民革運城市委會祖統委主任梁寧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