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走遍天涯

109 海口老街:關帝大殿屹立瓊臺福地

2021-09-10


 

《走遍天下訪關聖》書稿就要完成了,卻發現還沒有海南的內容。快到2015年元旦了,我瞄準一個週末,飛赴海南,開始了尋訪南方海島關帝文化的行程。


0 今日海口.jpg

今日海口


海南島陸地面積35400平方公里,與臺灣島面積差不多,人口卻只有臺灣的三分之一。海南終年氣候宜人,四季鳥語花香,長達1580多公里的海岸線海水清澈,沙白如雪,綠樹成蔭。海之南的民族民俗,更是風情萬種。

海南省海外聯誼會秘書長戴儒江、海南省關公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喜得在機場接到我。沒顧得上休息,我們首先來到海口文莊路。一座精美的“瓊臺福地”石牌坊,在街邊靜靜矗立。穿過瓊臺福地石坊,走進數十米長的狹窄的石板小巷“關帝巷”,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群落矗立高臺之上。


1 海口琼台关帝庙大殿前的关公.JPG

海口瓊臺關帝廟大殿前的關公


循99級石階而上,兩邊護欄雕刻著數十位瓊州英傑,海瑞、海丘、唐胄、薛遠等,給遊人展示了一幅古海南名人勝跡圖。

瓊臺是古代海南的雅稱。海南島地形似一只縮頭神龜,宋太祖擔心這只神龜危及中央朝廷,就在神龜縮頭處設置“瓊管安撫都監臺”,統攝全島行政事務,以鎮住神龜。從此,府城這塊高地被稱為瓊臺。華夏大陸南下的陽剛紫氣越海潛通,到達海南之後首先聚集瓊臺之下,故這兒又稱為福地。宋代,這裏成為瓊崖政治中心,元明清三代始終是古代瓊州的府治所在。明代弘治初年(1488年),瓊臺上建起居高臨下的關帝廟,廟前的街巷改名關帝巷。


2 海口琼台关帝庙大殿神龛.jpg

海口瓊臺關帝廟大殿神龕


瓊臺閣前,一尊高丈餘的關帝銅鑄金身,提刀傲視前方,似乎在告誡世人需分清善惡。繞過瓊臺閣,迎面一道“福”字照壁,兩側各有文經武緯拱門。過照壁,就是瓊臺福地關帝廟,瓊臺關帝廟據稱是海南最大的武廟,大殿供奉關公夜讀春秋及關平周倉塑像,均為整塊進口菠蘿蜜木雕成,威風凜凜的關帝,右手撫長髯,左手持春秋,怡然自得。供案上果品豐盛,彰顯著熱帶海南的富饒和民眾的虔誠。


3 海口琼台关帝庙前的古城遗址.JPG

海口瓊臺關帝廟前的古城遺址


殿內楹聯豐富,關帝像兩側楹聯曰:

大義精神垂日月,威靈正氣壯山河。

大殿兩側楹聯曰:

威名滿華夏浩氣長存,戎服讀春秋英風宛在。

大殿外一幅楹聯格外風趣實在:

有一片丹心方可入門見帝,無三分義氣妄自叩首焚香。

大殿兩側,是祭祀媽祖的聖母祠和供奉觀世音菩薩的觀音祠。


4 海口武圣庙神龛前供奉的关公.JPG

海口武聖廟神龕前供奉的關公


大殿對面的照壁,上有龍雕及“忠義仁勇”四個大字,與院中一拱門兩廂的“千秋正氣”四字相對應,體現了關帝的凜然正氣和文化精神。

瓊臺紀念館管理處主任薛武鷹身著大紅唐裝,十分喜慶,為我們講述著瓊臺福地的前世今生。歷經千年的瓊臺福地,歷史印記厚重,文化沉澱濃郁。大殿前的回廊,用特大紅木雕刻關公故事圖,還有關帝風雨竹碑等。關聖帝君碑刻,上部為“漢壽亭侯印”官印,中部為關公騎馬執刀戎裝像,下部為《重鐫關帝像贊》:千百年來,人們極為崇仰關公,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帝王們屢加封關公,將而侯,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香火不絕。人們信仰關公,就是崇敬他的忠義仁勇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炎黃子孫的道德,是華夏民族的品格,是做人的規範,是社會的楷模。因此,關帝文化信仰深入童叟婦孺,為弘揚關帝文化,聯誼炎黃親情,特重鐫關聖帝君像。


5 海口商家供奉关公 1412 (1).JPG

海口商家供奉關公 1412


綿綿細雨之中,在海口的大街小巷,在舊城區尋找關公廟殿,別有一番情趣。

馮勇師傅駕著越野車,繞了好多彎彎拐拐,終於找到了永興街。這哪里是街道,完全就是一條巷子,還是窄窄的巷子。我們的越野車都開不進去,只有在巷口下車。

循著小巷,我和黃喜得主席慢慢詢問武聖殿的所在。這條小巷,幼稚園、小學、醫院、各類商店應有盡有,武聖殿藏在小巷深處。進入殿堂,大殿前有一片空曠的廳堂,電視機正播放著連續劇,幾位中年人在檯球桌上打球,廳堂邊的偏房,是個麻將室,近20位老哥哥在這兒搓麻將,拉家常,其樂融融。看來,關帝殿前,是居民們自由聚會,自尋樂趣的好去處。


6 在海口,朱正明向海南省文化学者刚峰(右)、海南省乡土文化专业研究会主任蒙乐生(中)赠送关公小唐卡.JPG

在海口,朱正明向海南省文化學者剛峰(右)、海南省鄉土文化專業研究會主任蒙樂生(中)贈送關公小唐卡


大殿正中神龕內,右邊供奉著關公,左邊供奉著海南明代名士王佐。王佐是海南臨高人,一生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主要著作有《經籍目錄》、《雞肋集》、《瓊臺外紀》、《珠崖錄》等,被譽為嶺南才子,與邱浚、海瑞、張嶽崧等被後人並稱“海南四絕”。而他卻懷才不遇,入仕20多年,一直徘徊在高州府、臨江府、邵武府同知之職,一官未徒,終年85歲。王佐為官清正廉潔,為後人樂道。為民辦事的政績,邵武府志有所記載。他博學多才,為後人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海南人特建廟殿紀念。

這座武聖殿和不遠處的王佐廟,屬於一個機構管理。為了祭拜方便,管理者把王佐神像搬移到了武聖殿。

神龕之前,擺放著幾十尊各路神明的木雕彩繪像,最多的是關老爺,還有關平、周倉、媽祖、冼夫人、萬佐官人,有些我都說不出名姓。這些神像,都用於每年正月二十二,永興街居民抬著在街巷巡遊,為各家各戶祈福,在海南稱為“公期”。

我看到,大殿前的石柱上,鐫刻著金字楹聯:千秋義勇無雙士,萬古精忠第一人。楹聯刻在石柱上,卻刻在歷史長河中,更刻在海南人的心中。

管理武聖殿的崔大富主任告訴我,文化大革命中,永興街居民為保護關帝殿堂,封住了大殿,因為殿堂地處小巷深處,紅衛兵小將們也沒有再過來,武聖殿終於被保住。現在的大殿建築,都是清代的木雕磚瓦,向人們展示著海口的百年滄桑巨變。

難怪小巷的武聖殿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難怪當地老百姓要保護武聖殿,因為這兒與市民生活已經融為一體,因為這裏的關老爺已經與民同樂。

綿綿細雨之中,老海口的鄉情鄉音,濃濃的,濃得天水都化不開……

當晚,戴儒江處長請來幾位海南著名文化學者,為我們介紹海南關帝文化的前世今生。

文化學者剛峰,是海南自由作家、攝影家,近幾年潛心研究海南歷史和民俗文化,先後撰寫和主編了《大三亞》、《走進文昌》、《魅力萬寧》、《人文海口》等文化期刊及專著,曾任海南僑報《鄉緣》雜誌總編,在海南文史界有較大的影響,現自喻為海南本土文化傳播的“義工”。幾年前當選騰訊全國網路意見領袖,又被騰訊評為年度最具影響力十大博客,在全國昆明博客筆會榮獲金獎。他常年奔忙於海南的東西南北,採訪拍攝各地各類廟殿及民俗。剛峰告訴我,海南以移民文化為主,民眾崇拜的神靈,有局部、就近的特點,並不像大陸中原“一神管眾神”,而是“主神並存”。中原有名山大川,有名寺名觀,有千年傳承的儀式儀軌,所以大陸各地祭祀關公,正中只有關帝像,關帝出巡,只抬關帝像。而海南可不一樣,“公期”時節,人們抬著各路神靈,只要大家認識,只要大家喜愛,只要對大家夥有用,就供奉在一起祭祀。

海南省鄉土文化專業研究會主任蒙樂生,是從海口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退下來的專家學者。他生於廣東樂昌,長於海南瓊海,先後在瓊海和海口任職。退休之後,他全身心投入海南的鄉土文化研究。樂生先生額頭寬闊飽滿,舉止溫和謙遜,一副典型文人模樣。蒙樂生對我說,海南島的特點,就三個字:第一是海,第二是南,第三是島!漢代,海南只有全國百分之一的人口,唐宋之間,曾有百餘年朝廷不管海南。宋元明清各朝,中原文化南下,與海島文化形成激烈的碰撞交融,於是,明末清初,關帝廟在海南各地特別是瓊北地區廣泛建立。

中原文化與海島文化的交融發展,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真正動力。蒙樂生說:“海南文化是有親和力的,在這塊土地上走久了,你會有親切感!”他長年堅持田野調查,走村串巷,足跡滿布海口市井鄉野,付出了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當他撰寫出版的《一得錄》和《發現海口》叢書,厚厚的一摞擺在人們面前時,很多人為之動容。

(詳見朱正明先生《走遍天涯訪關公》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