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關帝文化

關公文化是一種中國精神

2020-12-14

 

 世界關公文化網消息:2020馬來西亞國際關公文化節,首次線上上舉辦國際關公文化論壇。福建泉州通淮關嶽廟董事長吳金炎先生發表了題為《關公文化是一種“中國精神”》的演講,深受海內外觀眾稱道。特將吳金炎董事長的演講主要內容發表於此——


1 福建泉州通淮关岳庙飞檐临空.jpg

福建泉州通淮關嶽廟飛簷臨空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美德是維繫其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中華民族能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和精神脈絡。
    “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中華民族精神弘揚的一個重要特點。關公的“忠信禮義智勇”,千百年來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中國精神”,在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帝信仰,人們“仰之如日月,崇之如雷霆”。關公文化是一種正能量的體現和追求,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廣的優秀傳統文化。


2 泉州通淮关岳庙供奉的关圣帝君.jpg

泉州通淮關嶽廟供奉的關聖帝君


 關帝精神源自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傳統“重人世”, 自古以來,就把有益於國家、社會、人民的傑出人物放在祭祀之列。從伏羲、神農到關帝、媽祖等,由人而神,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崇高精神所在,成為後世典範。被民間尊為“關公”、“關帝”,也是一個“由人而神”的過程。歷代朝廷對關公多有褒封,清代奉為“武聖”,與 “文聖”孔子齊名。

 “忠信”、“篤敬”,是一個人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則。萬世師表孔子認為,忠信是做人的根本,忠就是做事盡心盡力、盡職盡責,信就是待人誠懇、堅守承諾、取信於人。只有以這樣的準繩來要求自己,才能讓自己獲取他人的認可,在社會上佔有立足之地。人人都能做到忠誠信義,社會就能和諧發展。宋元時期,關公形象逐步“儒家化”。在民間三國話本中,人們在關公原有的“勇武”人格中加入“忠義”成分,進一步擴大了這種影響。隨著三國故事的流傳,後人將關公推舉為集“忠信義勇”於一身的道德楷模,使其成了中國社會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工商廣泛頂禮膜拜的精神偶像。歷朝歷代的關帝信仰活動長盛不衰,反映出中華傳統文化中,對於人性中正面能量的崇拜與追求。事實證明,關帝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維繫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維護中華民族團結和促進社會和諧,起了積極的作用。

 

3 泉州通淮关岳庙俯瞰.jpg

泉州通淮關嶽廟俯瞰


 關帝精神是貫通古今的正能量

 泉州的關嶽民俗信仰代代相傳,呼應著當地文化與經濟發展,其影響範圍和呈現形態都堪稱特色,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 位於泉州塗門街中段的通淮關嶽廟,從五代南唐始建至今,已經存在了一千多年,人氣和香火堪稱古城之最,是遠近善信者的精神支柱。與關帝信仰有關的民俗、習慣也在不經意間融入了百姓的生活,成為泉州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泉州人無論生產經營、做生意、建房置業、就業謀生、出境出國、平安運氣、子女升學,甚至生小孩、婚姻問題、患病求醫等等,都習慣於去關帝廟裏抽籤祈福。泉州民眾崇拜關公,把他當成地方和家庭的保護神來奉祀,從大的歷史上看,官方的大力推崇是主要原因,從地方文化的特質上分析,因為泉州地處東南沿海,開基初期,艱苦創業,尤其需要彼此間互助不棄的“義氣”;宋元時期,泉州逐漸成為東南巨鎮,是東方第一大港,往來商人都期望事事如意、平安發財,需要公平、誠信的經商環境。歷代以來,商人們都把關公作為“財神”崇拜。

 “忠信”可以說是從商者眼中排名靠前的最重要的職業操守之一。成功的商人雖然各有不同的成就,但成長歷程中無不包含著相似的因數:誠實守信、一諾千金……這些珍貴而質樸的品德,讓他們穿越商海的浮沉之後收穫了成功的果實。民間與官方、商人與士人的共同推動,使關帝逐漸成為泉州一帶香火鼎盛的保境神靈。據記載,泉州的關帝廟曾多達一百多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通淮關嶽廟,泉州乃至遠近州郡,紛紛塑其神像,分其爐香,往來朝聖者數不勝數。關帝的盛名及影響早已深入民間,並且遠播海內外,尤其是海峽對岸的臺灣,許多關帝廟分香廟宇每年都會組織大批信眾回祖庭交流參拜。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組成部分,關嶽民俗信仰已然成為海內外同胞融通文脈、共敘鄉情、交流文化的紐帶。

 

4 泉州通淮关岳庙董事长吴金炎先生在线上演讲关帝文化.jpg

泉州通淮關嶽廟董事長吳金炎先生線上上演講關帝文化


 關帝精神是海外華人的重要凝聚力 

 早期人們出海謀生,須乘舟浮海,跨越大洋。在自然科學知識有限,航海技術不發達的年代,隨時都有葬身魚腹的危險,因此只好寄希望於神明庇佑。宋元時代,泉州海外交通繁盛,其時出海之人都有隨身攜帶神像、香火的風俗,借此保佑航程的安全。據傳說,當時出海從事貿易的商人,身上總是帶著三包香火袋:一包關帝君,一包媽祖,一包保生大帝。類似這種情況,無論是去往港澳臺地區的同胞或是出國的華僑都很瞭解。關帝信仰也是這樣在海外逐漸傳播開的。

 早期出海謀生的人,大多單槍匹馬,赤手空舉。他們初到一地,人生地不熟,往會碰到許多困難,他們為了在當地生存下來,並逐漸求得發展,就必須團結起來,共同奮鬥。最初維繫海外移民群體的紐帶是以血緣、地緣關係,以此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宗親會和同鄉會組織中,也必須有一尊共同信奉的神明來作為大家崇拜的對象,以鞏固團結,維護紀律。除了各地人們所信奉的地方神明以外,關帝就是再恰當不過的共同崇拜對象了。因為在異地他鄉,必須同心協力,同舟共濟,有難同當,有福共用,“忠義”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他們自發地將關帝作為崇拜對象,以此為精神支柱,藉以增加凝聚力,維繫內部團結,這種出於求得生存發展的需要而在會館中供奉關帝的情形,促進了關帝信仰在海外的進一步傳播。


5 马来西亚国际关公文化论坛部分线上主讲嘉宾.jpg

馬來西亞國際關公文化論壇部分線上主講嘉賓


 除了港澳臺地區,菲律濱、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都建有關帝廟。對於早年出國的同胞而言,關帝信仰以及其他來自原鄉的神明信仰,對他們精神上的支撐作用是不能忽視的,也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無論做人做事,都應有一個基本原則。古人以事君為忠,隨著時代的進步的社會的發展變遷,“關帝精神”也有了新的內涵。從大而言,“忠信篤敬”要做到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從小而言,對自己的學習、工作盡職盡責,不懈怠、不欺瞞、不偷工減料,忠於自己的良心,以誠信建設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的道德風尚。

 總之,關帝精神是一種“中國精神”,是古人經過長期積澱總結出的道德法則,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細心體會,步步實踐。(編審/朱正明  圖/閔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