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關帝文化

天山之二:巴里坤關帝文化遺存

2012-10-03

世界關公文化網按:天山,橫亙於中國大西北的新疆境內,莽莽蒼蒼五千里,雪峰高聳,大氣磅礴。天山南北的廣袤土地上,繁衍生活著維吾爾族、漢族、回族、錫伯族等勤勞善良的人民,且傳承著源遠流長的中華關帝文化。
   中國攝影家、世界關公文化促進會副會長朱正明不辭辛勞,遠赴新疆天山各地,尋訪拍攝天山關帝文化風情。現陸續發表,敬請海內外鍾情關帝文化的各界朋友分享。 
 

 

巴里坤大街尽头,就是挺拔的天山


巴里坤武圣堂与天山雪峰交相辉映


巴里坤武圣堂大殿


武圣堂前的祈愿树上,挂满了汉藏蒙各民族的心愿


摄影家朱正明向巴里坤县委统战部副部长白文(左)、文物局长蒋晓亮(中)赠送关公唐卡


清代山西会馆留存的匾额,珍藏在县文物局


清代山西会馆的石狮,保存在巴里坤文物局


從哈密翻越天山,循天山北麓西行70多公里,就到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這裏,西距新疆首府烏魯木齊570公里,北距蒙古國170多公里,南方,在巴里坤縣城大街的盡頭,就是與天相接的天山雪峰。“天山冰雪,魅力古城”是近幾年巴里坤政府的推介詞。
   巴里坤位於天山與蒙古高原之間的盆地,水草豐美,物產豐富,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全縣面積37萬多平方公里,相當30多個香港,相當6個新加坡,卻只有10萬多人。巴里坤草原自古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縣境內有哈薩克、漢、蒙古、維吾爾、回、滿、東鄉、土家、撒拉、藏、壯、俄羅斯等16個民族,其中漢族、哈薩克族人數最多。各民族團結和諧,為開發巴里坤做出了巨大貢獻。各民族的獨特風情,是巴里坤豐富燦爛的文化內涵。
   巴里坤境內有烽火臺28座,4座建于唐代,其餘均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所建。從古漢城向東延伸,每十裏一墩,漸遠為二十裏一墩,一直延伸向伊吾河谷至甘肅境內。清代用烽燧傳遞軍情,白天燃煙,夜間放火,三四百里處的敵情很快就傳到鎮標衙署。
   在巴里坤,我拜訪了縣文物局長蔣曉亮,他在天山腳下的辦公室給我們講述了巴里坤的關帝文化風情。巴里坤古跡眾多,有近1300年歷史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河古唐城遺址,曾有各類廟宇百餘座,有“廟宇冠全疆”之稱。清朝時,巴里坤有大小11座關帝廟,名為老爺廟、關嶽廟、山西會館、陝西會館等。如今,山西會館的清乾隆十二年和咸豐三年的兩塊大匾,仍懸掛在文物局後的殿堂內。
   在天山腳下的地藏寺廟殿群落,恢復了一家武聖堂,堂內供奉關公、關平、周倉,神龕前是藏漢蒙各民族民眾敬獻的蓮花、哈達等。大殿兩側彩繪關公故事圖。武聖堂的飛簷斗拱與天山雪峰交響輝映,甚是壯觀!
   武聖堂前,有一顆巨大的祈願樹,漢族的祈願紅條、藏族的五彩經幡、蒙古族的彩色哈達,在天山勁風的吹拂中上下翻動,祈禱著天山南北的和諧發展。
   地處巴里坤的季節性口岸——老爺廟口岸,是新疆對蒙古國的重要通商口岸之一。名為“老爺廟”,是因為清代一家關帝廟就建在口岸處。現廟已不存,名氣仍在。
   從古到今,遠離中原的巴里坤,為什麼有如此深厚的關帝文化遺存?蔣曉亮先生告訴我,巴里坤歷來為絲綢古道重鎮,商賈雲集,且主要來自中原各地。商人從中原帶來了關帝香火,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蔣曉亮就是巴里坤清代八大商賈之一的後人。他說,政府已經做出規劃,近兩年將修復一座規模較大的關帝廟,在天山腳下的民族地區傳承“忠義誠信”精神。(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