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關公文化網消息:據中國新聞社等媒體報導:12月中旬,“走遍世界訪關公”的湖北省委統戰部海外中心主任、湖北省關公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攝影家朱正明,從江城武漢飛赴海南,開始了尋訪中國南方海島關帝文化的行程。
海南島陸地面積35400平方公里,與臺灣島面積差不多,人口卻只有臺灣的三分之一。海南終年氣候宜人,四季鳥語花香,長達1580多公里的海岸線海水清澈,沙白如雪,綠樹成蔭。海之南的民俗風情,更是風情萬種。
海口瓊臺,關帝廟魏然屹立
海南省海外聯誼會處長戴儒江,海南省關公文化研究會會長、世界關公文化聯盟主席黃喜得在海口機場迎接朱正明。大家首先來到省會城市海口。在海口市文莊路,一座精美的“瓊臺福地”石牌坊,在街邊靜靜矗立。穿過“瓊臺福地”石坊,走進數十米長的狹窄的石板小巷“關帝巷”,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群落矗立高臺之上。
循99級石階而上,兩邊護欄雕刻著數十位瓊州英傑,海瑞、海丘、唐胄、薛遠等,給遊人展示著一幕幕古海南名人勝跡圖。宋代的瓊臺就成為瓊崖政治中心,元明清三代始終是古代瓊州的府治所在。明代弘治初年(1488年),瓊臺之上建起居高臨下的關帝廟,廟前的街巷改名關帝巷。
海南省海口市瓊臺閣前的銅鑄關帝像(朱正明攝影)
海口商家正堂供奉的關公(朱正明攝影)
瓊臺閣前,一尊高丈餘的關帝銅鑄金身,提刀傲視前方,似乎在告誡世人需分清善惡。繞過瓊臺閣,迎面一道“福”字照壁,兩側各有“文經”、“武緯”拱門。過照壁,就是瓊臺福地關帝廟,
瓊臺關帝廟據稱是海南最大的武廟,大殿供奉關公夜讀春秋及關平、周倉塑像,均為整塊進口菠蘿蜜木雕成,威風凜凜的關帝,右手撫髯,左手持卷,怡然自得。供案上果品豐盛,彰顯著熱帶海南的富饒和民眾的虔誠。
殿內楹聯豐富,大殿外一幅楹聯格外風趣實在:有一片丹心方可入門見帝,無三分義氣妄自叩首焚香。大殿兩側,是祭祀媽祖的聖母祠和供奉觀世音菩薩的觀音祠。
大殿對面的照壁,上有龍雕及“忠義仁勇”四個大字,與院中一拱門兩廂的“千秋正氣”四字相對應,體現了關帝的凜然正氣和關帝文化精神。
瓊臺紀念館管理處主任薛武鷹身著大紅唐裝,十分喜慶,為他們講述著瓊臺福地的前世今生。歷經千年的瓊臺福地,歷史印記厚重,文化沉澱濃郁。大殿前的回廊,用特大紅木雕刻關公故事圖,還有關帝風雨竹碑等。闗聖帝君像碑,上部為漢壽亭侯印,中部為關公騎馬執刀戎裝像,下部為《重鐫關帝像贊》:千百年來,人們極為崇仰關公,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帝王們屢加封關公,使他將而侯,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香煙不絕。人們信仰關公,就是崇敬他的忠義仁勇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炎黃子孫的道德,是華夏民族的品格,是做人的規範,是社會的楷模。因此,關帝文化信仰深入童叟婦孺,為弘揚關帝文化,聯誼炎黃親情,特重鐫關聖帝君像。
老巷深處,關老爺與民同樂
在海口的大街小巷,綿綿細雨之中在舊城區尋找關公廟殿,別有一番情趣。
馮勇師傅駕著越野,饒了好多彎彎拐拐,終於找到了永興街。這哪里是街道,完全就是一條巷子,還是窄窄的巷子。越野車都開不進去,朱正明和黃喜得只有在巷口下車。循著小巷,慢慢詢問武聖殿的所在。這條小巷,幼稚園、小學、醫院、各類商店,應有盡有。武聖殿就在小巷深處。進入殿堂,大殿前有一片空曠的廳堂,電視機裏正播放著連續劇,幾位中年人在檯球桌上打球,廳堂邊的偏房,是個麻將室,近20位老哥哥在這兒搓麻將,拉家常,其樂融融。看來,關帝殿前,是居民們自由聚會,自尋樂趣的好去處。
海口武聖廟大堂擺放的關公,專供民眾正月上街巡遊時抬著擁著(朱正明攝影)
大殿正中神龕內,右邊供奉著關公,左邊供奉著明代海南名士王佐。王佐是海南臨高人,一生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主要著作有《經籍目錄》、《雞肋集》、《瓊臺外紀》、《珠崖錄》等,被譽為“嶺南才子,與邱浚、海瑞、張嶽崧等被後人並稱“海南四絕”,但他懷才不遇,入仕20多年,一直徘徊在高州府、臨江府、邵武府同知之職,一官未徒,終年85歲。王佐為官清正廉潔,為人所樂道。其為民辦事的政績,邵武府志有有所記載。他博學多才,為後人留下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後人建廟宇紀念他。
神龕之前,擺放著二十多尊各路神明的木雕彩繪像,最多的是關老爺,還有關平、周倉、媽祖、冼夫人、萬佐官人,有些都說不出名姓。這些神像,都用於每年正月二十二,永興街居民抬著在街巷迅遊,為各家各戶祈福,在海南稱為“公期”。
大殿前的石柱上,鐫刻著金字楹聯:千秋義勇無雙士,萬古精忠第一人。楹聯刻在石柱上,卻刻在歷史長河中,更刻在海南人的心中。
管理武聖殿的崔大富主任告訴朱正明,文化大革命中,永興街居民為保護關帝殿堂,封住了大殿,因為殿堂地處小巷深處,紅衛兵小將們也沒有再過來,武聖殿終於被保住。現在的大殿建築,都是清代的木雕磚瓦,向人們展示著海口的百年滄桑巨變。
難怪小巷的武聖殿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難怪當地的老百姓要保護武聖殿,因為這兒與市民生活已經融為一體,因為這裏的關老爺已經與民同樂。
綿綿細雨之中,老海口的鄉情鄉音,濃濃的,濃得天水都化不開……
三江村寨,獨特的公期民俗
從海口向東南數十公里,朱正明、黃喜得一行來到三江鎮下市村,這兒,離宋靄齡、宋美齡、宋慶齡三姐妹的故鄉,只有一步之遙。
聽說尋訪世界關公文化的攝影家朱正明遠道而來,下市村關帝廟主任、世界張氏總會永久會員張祖益騎著摩托趕來,關帝廟主持李興吉也從村裏趕過來,還來了許多老鄉和看熱鬧的小孩。
在三江鎮下市村關帝殿,海南省關公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喜得與村民一起詠頌《關帝覺世文》(朱正明攝影)
下市村關帝廟並不大,就一棟大殿。可大殿外的幾棵挺拔莊重的大榕樹,卻頗有幾分靈氣,靜靜護衛著村寨的關帝殿堂。在大殿牆頭上,張貼著村寨祭祀關公的許多照片,有上香許願的,有舞龍舞獅的,有上刀山下火海的,居然還有用鋼筋穿破臉腮的!
李興吉主持告訴朱正明,海南島有一種地方文化習俗,瓊北地區稱作“公期”,海南其他地區稱為“軍坡”,是一年一度的村寨祭神活動。舉辦公期(軍坡)時,人們把關老爺、媽祖、冼夫人、海公(海瑞)等神像從廟裏請出來,走村串寨,到每家每戶門前求平安,村民舞龍舞獅,上刀山下火海,熱鬧非凡。這種用鋼筋穿過臉腮,海南稱為“穿仗”。
神奇的“穿杖”儀式讓我驚奇!為尋訪關帝文化,朱正明跑遍了中國大陸各省,港澳臺地區,還有四大洲幾十個國家,這種激越的祭祀方式他第一次見到。村民告訴朱正明,穿杖用的主要是銀杖,因為銀有止血殺菌功能,很快可以止血。穿杖一般在臉頰部位,這個部位神經末梢少,所以疼痛感少。還有,勇士們穿腮總是在氣氛高漲的時候進行,現場鑼鼓喧天,人歡神悅,在眾人的鼓動下,勇士猶如上了戰場,熱血沸騰,迎著槍林彈雨上。公期結束後,勇士們會對傷口進行一些處理,這時候,應該會感到一些痛疼。穿杖習俗,在海南有1400多年歷史了。
海南公期習俗的包容性很大,各地祭祀的神靈不一樣,而且,不管你和村寨有沒有關係,來的就是親戚,大家一起上香,一起拜神,一起呐喊,一起歡樂。
三江是閩南人最早落島的地方。閩南人的先祖來自中原,關公忠義誠信成為中原先祖遷徙時的精神寄託。因此,瓊北地區幾乎有碼頭的地方都有關帝廟。三江下市村關帝廟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八年(1892年),已有百餘年歷史。大殿正中供奉關公和關平、周倉,大殿一側供奉冼夫人,兩旁有關公和侍女奉陪。在各種不同的史料及傳說中,冼夫人是梁朝高涼太守馮寶的妻子,她文武雙全,韜略高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冼夫人親自奏梁武帝在海南設立崖州,恢復對海南島的管轄,並主持海南政務,在冼夫人治理下,海南得到很大發展。海南人十分崇敬冼夫人,全海島約建有100多座冼夫人廟殿。
詹州故地,明城牆環繞紅牆綠瓦
循著海島西線,朱正明一行驅車來到詹州市中和古鎮。這裏是古詹州府衙所在地。只要說出一個名字,肯定讓您精神為之一震,他就是蘇東坡。當年蘇東坡遭貶,就流放在這裏。東坡先生那首《念奴嬌·赤壁懷古》,那句盪氣迴腸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令多少文人墨客為之敬仰,又令多少華夏後人為之振奮!蘇東坡被貶黃州、惠州、詹州,一個比一個遙遠,一個比一個偏僻。蒼涼的心境,博大的胸懷,才能在心底流出如此暢快淋漓的詩句!
詹州中和鎮關帝廟後院的明代古城“武定門”(朱正明攝影)
中和鎮是國家文物局命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位居海南“十大文化名鎮”榜首。鎮內占地300畝的儋州故城,有1400年曆史。故城之內的明代古城牆,仍蜿蜒於詹州故地,現存古城武定門、鎮海門,冼太夫人廟、東坡井、北帝廟、古街等30多處名勝古跡。關帝廟,就坐落在古城北門武定門內。
關帝廟主管黃紹雲告訴朱正明,關帝廟殿始建於明朝弘治年間(西元1488—1505年),至今500多年歷史。進入新的世紀,古城美都貿易、企業家、民眾以及港澳臺海外友人投入數十萬修繕,使關帝廟輝煌再現。今日關帝廟,循中軸線有石牌坊、關帝躍馬石雕像,山門、關嶽廳、大殿、結義園等。長長的甬道兩旁,羅漢松、檳榔樹已經成林。
關帝廟大殿兩側廊柱刻有對聯:單刀會魯肅秉燭觀青史勇儒兼備;匹馬戰兀術奉母刺血書忠孝雙全。乍一看,疑似上聯歌頌關公,下聯讚美嶽飛。經詢問,廟殿初建時為關帝廟,到了民國三年(1915),增加嶽飛合祀,稱關嶽廟。民國九年(1920),山門後殿和八角亭毀於戰火,僅正殿留存。到了民國二十二年(1934),古城民眾捐款維修,大殿只供奉關帝,大門也鐫刻關帝廟三字。以上這幅古對聯,仍留下了關嶽廟的印跡。而大殿前的八角亭,仍名為“關嶽亭”,亭內仍留存“岳母刺字”彩繪。
大殿正中供奉著關公坐像,上方高懸“義貫乾坤”的匾,稍下的錦匾上用絲線繡“浩氣長存”。殿內兩側有兩幅楹聯,外側楹聯曰:桃園結拜護黎民仁義貫中原芳名垂百世;蜀漢扶危匡社稷勇忠光日月懋績永千秋。內側楹聯曰:威震中原功業播千秋仁勇智謀昭日月;志扶漢室忠貞傳萬代竭誠赤膽貫山河。
大殿後牆外,辟有桃園,塑有劉關張桃園結義群雕,劉備居中,關公張飛緊隨左右,三兄弟手捧酒杯,正在海誓山盟。再後,就是明代古城牆。武定門一側,還有一座小關帝廟,雖然十分簡陋,但從正門的匾額看,也曾經有過輝煌的過往。
關帝廟主管黃紹雲十分熱情的帶他們參觀,並介紹說,中和鎮關帝廟管委會主任彭妹,是位十分優秀的女性,關帝廟內許多建築、樹木,都是彭妹找朋友捐助的,她在中和鎮很受大家敬重。朱正明好奇的問,“彭妹有沒有30歲?”黃紹雲主管說,“她今年78歲,名叫彭育瓊。”我想,這位78歲的“彭妹”,肯定是一位青春不老敢說敢當的好姐姐。
黃紹雲主管還帶他們參觀了不遠的東坡書院。在書院,大家的心境崇敬且又沉重。在那兒,朱正明恭恭敬敬地選購了一本《蘇東坡在海南》,並請書亭的小夥子蓋上了五六個頗具特色的印章,留作紀念。
東坡先生在古詹州3年,64歲時遇赦北歸。回望海島異域風光和海南人的深情,他發出“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的感概!東坡先生對海南的不舍,對北歸的期盼,迎來曙光的自豪和寵辱不驚的胸懷,都熔鑄在流傳千年的詩句。
海南學者,暢談海島關帝文化風情
在海口,海南省海外聯誼會戴儒江處長,特地請來幾位海南著名文化學者,為朱正明介紹海南關帝文化的前世今生。
右起:海南著名文化學者剛峰、海南省鄉土文化專業研究會主任蒙樂生、關公文化學者朱正明在一起(戴如江攝影)
文化學者剛峰,是海南自由作家、攝影家,近幾年潛心研究海南歷史和民俗文化,先後撰寫和主編了《大三亞》、《走進文昌》、《魅力萬寧》、《人文海口》等文化期刊及專著,在海南文史界有較大的影響,現自喻為海南本土文化傳播的“義工”。他常年奔忙於海南的東西南北,採訪拍攝各地各類廟殿及民俗。剛峰說,海南以移民文化為主,民眾崇拜的神靈,有局部、就近的特點,並不像大陸中原“一神管眾神”,而是“主神並存”。中原有名山大川,有名寺名觀,有千年傳承的儀式儀軌,所以大陸各地祭祀關公,正中只有關帝像,關帝出巡,只抬關帝像。而海南可不一樣,“公期”時節,人們抬著各路神靈,只要大家認識,只要大家喜愛,只要對大家夥有用,就供奉在一起舉行祭祀活動。
海南省鄉土文化專業研究會主任蒙樂生,是從海口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退下來的專家學者。他生於廣東樂昌,長於海南瓊海,先後在瓊海和海口任職。退休之後,他全身心投入海南的鄉土文化研究。樂生先生額頭寬闊飽滿,舉止溫和謙遜,一副典型文人模樣。蒙樂生對朱正明說,海南島的特點,就三個字:第一是海,第二是南,第三是島!宋元明清各朝,中原文化南下,與海島文化形成激烈的碰撞交融,於是,明末清初,關帝廟在海南各地特別是瓊北地區廣泛建立。
三亞黎寨,朱正明椰林中講關公故事
到海南不去三亞,總覺得沒到海南。朱正明一行駕著越野,循著東線海岸,穿行在椰林海風之中,來到三亞。
三亞海棠區鐵爐村董文利家中,正堂擺放著供桌,正牆貼一張大紅紙,代表各路先賢(朱正明攝影)
離三亞還有幾十公里,有個海棠區鐵爐村,他們停住越野,在路邊農家買新鮮水果。路邊的村民董文利家中,朱正明見到一個奇特現象:正堂,規規矩矩擺放著供桌,還有蠟燭、香爐等祭器。供桌之上,沒有供奉任何神靈和祖先排位,只在正牆上貼了一張豔豔的大紅紙。董文利說,每月農曆16這天,他都率領家人,為心中的神靈祖先敬酒上香。
攝影家朱正明在三亞黎寨子向黎族姑娘小夥子講述關公故事(馮勇攝影)
三亞檳榔穀,是遠近聞名的黎寨,位於五指山脈的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內,兩側森林茂密,中間一條連綿數公里的檳榔谷地,故稱檳榔穀。椰子代表海南,檳榔代表黎家,在黎家,沒有檳榔不成禮,沒有檳榔不成婚,檳榔可以說是黎族人的文化字元。走近五指山脈的黎寨,感受到的是原汁原味的黎族風情。
在黎族村寨,朱正明一行觀賞了一臺特色濃郁的黎族民俗歌舞。攀藤射箭、織錦舂米,吹樹葉跳竹竿,令他們不斷拍手稱好。在黎寨椰林深處,朱正明見到了一群表演黎族歌舞的姑娘小夥子。他沒有放過向少數民族青年傳播關帝文化的機會,從旅行包裏取出關公像,捧在手中,“中華民族有兩位聖人,一位是文聖孔夫子,一位是武聖關老爺……”朱正明向黎族青年贈送了關公金卡。
到了三亞,沒有見到海南最南端的關帝廟,朱正明總覺得不甘心。於是,與黃喜得會長商議,決定繼續尋找。從三亞西行數十公里,他們來到崖州古城。這裏,文廟尚存,武廟卻在文化大革命後期被毀,前幾年,當地百姓在廢墟上建起了兩層樓房。周邊的老鄉告訴朱正明,“聽說馬上要恢復關帝廟了。”
從崖州古城出來,他們仍不甘心,下了高速路,沿著海邊,在南山、天涯鎮一帶走村串戶,希望能找到天涯海角的關帝文化遺存,結果,還是沒有收穫。天全黑了,明天早晨,朱正明還要在江城武漢上班,只有趕往三亞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