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關帝文化

忠義新說:修崍榮談惟正是忠,為正而義

2015-01-26


世界關公文化網消息:中國著名作家、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修崍榮先生近日發表一篇文章,闡述了新常態下的忠義思想,頗具新意,特摘要發表如下。

 

談到關羽,人們都知道除了武聖的桂冠,他還有兩道耀眼的光環,那就是“忠義”二字。

有人說關羽“忠義無雙”、“忠心貫日”、“赤面赤心”、“義薄雲天”……這些話都是對他忠義一生的讚譽。一千多年以來,他既是忠和義的代表,也是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榜樣和楷模。

隨著一百多年的西風東漸,特別是“文革”期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幾乎遭到滅頂之災,迄今餘毒未消。當今,歷史虛無主義風行,肢解、抹黑一切優秀傳統被當成時髦。可想而知,在相當一部分人心裏,以忠和義的標準做人做事的觀念早已經喪失殆盡。其惡果是道德滑坡,習俗敗壞。

忠為何物,義從何來?我們且從忠義二字的源頭說起。

 據中國社科院已故研究員胡小偉先生考證,在古代,義字的流行應當早於忠字。盡人皆知孔子提出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就說到了義字,但沒有忠字。不過那個時候的義還是泛指儀錶、威儀、儀容、相宜而言。

義字逐漸演變成為人處事的準則,演變成人品道德的評價,甚至成了闖蕩江湖須臾難離的潛規則,還應當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墨子身上。大家知道,墨子的學術觀點大都與儒家背道而馳。儒家有“天命”說。墨子就有“非命”說。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墨子就說“事鬼”……

墨子也曾經滿世界去宣傳他的觀點,“非攻”、“兼愛”、“交相利”……到頭來,沒有哪一個君王或是諸侯接受他的觀點。讓他始料不及的是,宮廷和官場不理睬他的勸諫,他的觀點卻在民間和江湖大行其道,甚至開花結果。尤其是他那一句“萬事莫過於義”的名言,一下子就把孔子說的那個義字變成了做人做事的評價標杆和準則。

其實,這裏的道理很簡單。因為只有平頭百姓才希望過安穩日子,才會希望“非攻”。親屬和朋友之間,只有相互“兼愛”才能抱團取暖。因為有了“非命”之說,販夫走卒也敢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點本事的人就敢“以武犯禁”。於是,“俠”便出現於江湖。

終於,歷史在漢武帝時候打了個漩渦,儒家學說堂而皇之的走進了皇家殿堂,一家獨尊。而墨子和其他諸子的學說都在罷黜之列,而只有墨子的俠義精神則更深的融入了民間與江湖,成為隱形社會精神支柱。

忠字當初主要用在君臣之間,上峰和部署之間。那時,還沒有明確的國家概念,王朝管轄的萬裏疆域統稱為江山或是天下。那時的忠,首先是忠於朝廷,再就是忠於主公,或是稱為忠於江山社稷。



左起:中國社科院胡小偉研究員、中國作家修崍榮、中國攝影家、湖北省委統戰部海外中心主任朱正明在湖北當陽市關帝古陵前

 

○ 惟正是忠

東漢末年諸侯割據,董卓專權,忠於朝廷已不現實,名臣武將大都是各找門庭。關羽追隨劉備,是因為劉備是漢室宗親,是忠於漢室的。那時,忠於朝廷的大臣被稱為忠臣,關羽熟讀經書,特別是對《春秋》一書幾乎是手不釋卷,有些重要章節可以背誦。在他的眼裏,漢室江山是正統,做一個忠於漢室的忠臣,當是他的價值取向。自古忠奸如冰炭,他在許田狩獵時看到曹操對天子有僭越行為,就想殺死他,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

建安五年正月,關羽被困土山,與張遼約了三件事,其中一條就是降漢不降曹。在曹營,曹操對關羽的恩賜可稱史無前例,不管是上馬金,下馬銀,大宴小宴,最終他還是“封金掛印”,保護二位嫂嫂踏上了千裏尋兄之路。按理說,曹操對他的優厚遠遠超過劉備,如果說按著當下流行的“誰給我的錢多,我就忠於誰”的擇業觀點,關羽對曹操一定會心悅誠服,甘心拜倒在他的膝下。可是,事情的發展只能讓曹操瞠目結舌。關羽對曹操的誘惑和拉攏始終不屑一顧。原來,關羽忠於誰的標準絕不是誰給我的好處多,我就忠於誰。在他的眼中,曹操就是一個想要篡權某位的漢賊,絕對不能忠於他!

事實是,曹操給了關羽史無前例的禮遇,關羽卻毫不動心,一定要去追隨寄人籬下的劉備,不光是為了當初的承諾,更說明關羽對忠於誰是有明確選擇標準的。

他的標準很簡單,誰忠於漢室江山,我就忠於誰。這樣的忠,可以稱之為“忠貞”。(貞,也可以解釋為正字,)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惟正是忠”。

正,在不同歷史年代有不同的解釋,但是,一切解釋都必須符合那個時代的主流和真理。封建制度提倡“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在今天看,就是愚忠。警衛員幫助首長老婆殺死外國人,不僅是愚忠,而是為虎作倀。黑道團體講忠,傳銷組織也講忠。他們在內部要求所有成員都要忠於首領,對外卻幹盡壞事,忠於這樣的團體和首領也是愚忠,甚至可以說是“傻忠”。黑道江湖的忠,和關羽的忠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他們扯上關羽,明顯地就是“拉大旗作虎皮,包著自己,嚇唬別人”。

面對今天的現實,我們依然可以運用“惟正是忠”來遴選我們忠於的目標:

我們的黨偉大、光榮、正確,我們就應當忠於她!

我們的國家逐步走向繁榮富強,她維護國家尊嚴和民族和諧,正帶領著我們實現“中國夢”,這是中國人的百年夢想,我們應當忠於她!

一個企業的價值取向是為國爭光,為民造福,我們也應當忠於她!

說到企業,想起一個故事:前些天,在一個飯局上,一位年輕人說起他的苦悶,他的老闆待他很好,薪金也很優厚,但是,他發現老闆在偷偷幹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怎麼辦?還要不要跟著他幹?

我就給他講了關羽“惟正是忠”的故事。還告訴他:“不要在乎跟著他能掙多少,而在乎他是不是幹正事兒”。

隔了幾天,他的朋友告訴我,他辭職了。

我打心底祝賀他!

 

 為正而義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則不可得兼,捨生取義者也。”孟子在兩千多年前說的這番話,激勵和教育無數仁人志士為了維護真理和正義不惜以命相搏,甚至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辭。

關羽被稱為《三國演義》中的“義絕”,縱觀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做到了“仁至義盡”。他年輕時殺惡霸救民女,是除暴安良的俠義;在許田會獵時欲殺僭越的曹操,是謂忠義。

建安二十四年,那時,他已年近六十,當是人生暮年。他隨劉備東征西討三十餘年,漢室江山易然控制在曹操手中。當時,世人皆知的是,為了篡奪皇位,曹操無故殺死伏皇后和兩位皇子。為當國公加九錫。設計毒死了勸諫他的漢書令荀或。他飛揚跋扈,獨斷朝綱。戴與皇帝一樣的帽子,乘與皇帝一樣的龍攆。他安排心腹士兵七百多人,日夜駐守皇宮,以監視漢獻帝……林林種種。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關羽盡起荊襄之兵北伐曹操,為的是消滅曹操集團,一統漢室江山。這既是大忠,也是大義。最終,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兵敗麥城,他拒絕了東吳的勸降。在臨沮被俘,英勇就義。

自古以來,大一統是就中華各民族共同的期盼。國家四分五裂,百姓必遭塗炭。關羽以花甲之年率軍激戰疆場,最終倒在了實現大一統的路上,其心、其志可歌可泣!

關羽一生充滿忠義與俠義,為官在任他體貼下屬,關心百姓。這一點我們可以用呂蒙的話來證明。呂蒙對孫權說:“羽治荊州,恩信大行,兼治有功……不可圖也。”意思就是說,關羽在荊州將近十年,對百姓有恩有信,治理十分成功,靠打是打不下來的。一個歷史名將,能得到偷襲他的敵手這樣高評價,實屬不易。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關羽秉承的忠,是“惟正是忠”,它秉承的義。是“為正而義”。

“結拜”始於東漢,興於兩晉,盛於隋唐大致無誤。民間江湖相互結拜稱兄道弟,是為了抱團取暖,相互照應。而官場和廟堂中人一旦結拜,就會被懷疑是結黨營私。因為他們手中都掌握著各種權利,一旦成為異性兄弟和“手足”便可讓各自手中權利無限膨脹,乃至公權私用。用今天的話講,義字進了官場,就是拉山頭、搞宗派、成為幫夥小團體,權利互用,必然成為官場大忌。

劉關張是結義在先,闖天下在後。不久,劉備當上了平原相,進入了官場序列,關、張只能站立左右,除了兄弟相稱,再不能平起平坐了。劉備在公孫瓚處結識了猛將姓趙名雲,字子龍。兩人一見如故,親熱無比。但因為劉備已經身居官場,而且還要向上爬升,兩個人再好,也不能結拜。劉、關、張三人始終兄弟相稱,而趙雲一輩子都得管劉備叫“主公”。

這是結義不進官場的一個典型例子,

近千年來,江湖黑道、黑幫、黑團夥也一直打著關公忠義的旗號招搖撞騙。黑道首領對外可以殺人、販毒、販軍火。對內卻供著關公像,還要大講忠心、義氣,為的是讓團夥成員對他忠心耿耿,並且能夠“兩肋插刀”。實際上,這一切與關羽秉持的俠義、忠義、“為正而義”完全背道而馳。他們是“掛羊頭賣狗肉”,“打著神仙旗幟,幹著魔鬼勾當”,與關羽精神毫不相干。我們也完全有理由把他們排斥在“惟正是忠”、“為正而義”的大門之外。

關羽的忠義觀歷經千年傳承,用現代的眼光看,毅然可圈可點。其忠貞正義的一生不失為中華民族優秀榜樣。用“忠貞”、“正義”取代封建時代的泛忠和泛義。“惟正是忠”,“為正而義”當作鑒定人生為誰忠?為何義的試金石,還是是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的。

如果人人都記得住“忠貞”、正義“也就是”“惟正是忠”和“為正而義”,並踐行之,中國乃至世界的前景將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