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聞聚焦

記者眼中的河南許昌關帝廟

2013-08-05

    清康熙年間,爲紀念關公灞陵橋辭曹挑袍而建的河南許昌關帝廟,是全國與關公真迹有關的八大關帝廟之壹。

    在許昌市城西石梁河上,有壹座青石砌成的拱橋,這就是灞陵橋。看起來,灞陵橋就是壹座普通的橋,橋兩端楊柳依依,橋下的河水平靜舒緩,但橋頭關羽縱馬橫刀的雕塑,讓人感受到了灞陵橋與衆不同的文化內涵。

    在許昌,關羽灞陵橋辭曹挑袍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擊敗劉備,下邳之戰收降關羽。曹操敬重關羽,爲其加官晉爵,關羽不爲所動。關羽得知劉備的下落後,數次去拜辭曹操,但曹回避不見。關羽思兄心切,只得封金挂印並留書信壹封,然後護送劉備兩位夫人往河北而去。

    信中寫道:“某昔受降之日有言曰,主亡則輔,主存則歸,新受曹公之寵,顧久蒙劉主之恩光,丞相新恩,劉公舊義,恩有所報,義無所斷……留所賜之賞,盡存庫封緘。”

    關羽行至灞陵橋時,曹操趕來爲其贈袍餞行,關羽疑其有詐,沒有下馬接袍,而是立馬橋頭,用刀挑袍披于身上,長揖而去。接下來的過關斬將,是關羽壹生輝煌的起點。

    這個脍炙人口的故事並非杜撰,曆史上確有此事。

    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爲其主,勿追也。”

    清許州知府甄汝舟寫道:“野水洄堤浸柳條,道旁殘碣記前朝。長髯勒馬橫刀處,萬古英風八裏橋(灞陵橋)。”

    可惜的是,1962年灞陵橋毀于洪水,如今的灞陵橋爲遺存複制。1991年,文物部門對原橋遺址進行挖掘清理,發現橋基爲元代構件,上部爲明、清建築。

    後人敬重關羽忠、義、仁、勇,于清康熙年間在灞陵橋西建了這座關帝廟。關帝廟占地面積上萬平方米,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有禦橋、山門、儀門、拜殿、漢壽亭侯大殿、春秋閣等次第增高的建築。身臨其境,紅牆灰瓦,古柏森然,讓人對關羽油然産生敬意。

    記者看到,山門飛檐鬥拱,檐下柱間爲透雕,祥龍浮雲、纏枝牡丹、龍戲牡丹等圖案精雕細琢,色彩豔麗。

    拜殿是中軸線上的最大建築,爲清代康熙年間所建。

    漢壽亭侯大殿爲硬山式灰筒瓦頂,梁架彩繪,檐下繪三國故事圖案。大殿中間爲關羽騎馬的彩色塑像,關羽手持青龍偃月刀,眉宇間正氣凜然,英氣逼人。

    春秋閣上層檐下有透雕花草圖案,刀工精細,又施以重彩,十分華麗。

    壹樓是關羽秉燭夜讀《春秋》的彩塑,關羽身穿盔甲,左手拿書,右手撚著胡須。左有關平手捧漢壽亭侯印,右有周倉手持青龍偃月刀侍立。

    關羽降曹後,在路上館驿安歇時,曹操安排關羽和劉備的兩位夫人同住壹個房間。爲了避嫌,關羽讓她們在裏屋安歇,自己在門外點起蠟燭,夜讀孔子的《春秋》。夜讀春秋、灞陵挑袍,許昌關帝廟記錄了關羽的曆史片段。明代書法家、文學家文征明寫道:“有文無武不威如,有武無文不丈夫。誰似將軍文而武,戰袍不脫夜讀書。”

    與壹般廟宇不同,許昌關帝廟處處可見帝王才能享受的“九五之尊”規格。山門前是條石鋪面的禦橋,這是帝王殿宇的象征,橋兩邊望柱雕刻著石獅等動物圖案。山門爲九排九行的銅釘,這是帝制的“九橫九縱”級別,象征“九九歸壹,九九至尊”。

    關帝廟的第二道門是儀門,過去,百官到此拜谒關公,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行進入此門。儀門爲三個入口,中爲稚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右爲文經門,專供文職官員進出;左爲武緯門,供甲胄之士進出,而庶民百姓只能從兩邊的垂花門進出。

    許昌關帝廟現有明、清時期的碑碣50余通,其中有幾通碑刻尤爲珍貴。

    據許昌市灞陵橋景區服務宣傳科科長溫靜介紹,明末總兵左良玉手書的“漢關帝挑袍處碑”和明嘉靖年間複刻唐吳道子畫的《關王辭曹操之圖》碑,爲灞陵橋遺存。這兩通石碑原立于灞陵橋橋南和橋北,爲國內獨有,其中,《關王辭曹操之圖》碑中所畫關羽神態生動自若,勒馬挺風,威武勇猛,令人望而生畏。畫技閑熟,雕刻精美。

    許昌市文物工作隊的王芳認爲,許昌關帝廟是我國現存較爲完整的清代古建築群,也是中原地區較大規模的廟宇。它猶如壹座集地域文化、古建築群、碑刻、雕刻藝術和民風民俗于壹身的文物博物館。2010年4月4日,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原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羅哲文參觀了許昌關帝廟後,稱贊它保存完整、內涵豐富,是壹處“有聲有韻”“形神兼備”的文物。並手書了“關帝廟”三字。

 文化的碎片

    從清康熙年間到現在,許昌關帝廟曆經維修和擴建。許昌關帝廟的壹通清代《創建關帝行宮挑袍碑記》記述,關帝廟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由許州知州甘文炳倡導,紳士王弘道捐地29畝,八方捐資,建成關帝行宮,後稱“關帝廟”。到了清乾隆五十壹年(1786年),官府對關帝廟的照壁、四周圍牆、頭、鍾樓、鼓樓,全部進行了改建和擴建。那時,經過近百年的修建,關帝廟已由初建的29畝擴展到50多畝,殿宇巍然,樓閣聳立。1945年,許昌關帝廟被國民黨軍隊占用爲傷兵醫院,部分建築被毀。

    76歲的周保德,家住關帝廟附近。據他介紹,關帝廟內原是碑碣林立,古柏參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壹些建築被拆,兩棵成人合抱不住的古柏樹被砍,壹些碑碣也被附近的村民拉走。

    1983年,當地政府撥款對關帝廟古建築群進行了搶修。1985年,河南政府撥專款對九殿壹閣進行了全面修繕。

    2000年9月25日,許昌關帝廟被公布爲“省保”。2006年,當地政府對關帝廟部分建築再次進行維修。

 許昌是三國文化的發源地,撒滿了三國文化的碎片。關帝廟是許昌三國文化的壹個亮點,它所蘊含的文化以關公挑袍的典故爲主線,它與灞陵橋壹起,成爲這塊土地文化的主要載體。1994年1月,許昌關帝廟被列入中國文物古迹遊三國戰略旅遊線。

    日前,許昌關帝廟晉升爲“國保”,這又給許昌的三國文化遊增加了厚重的文化內涵。

    許昌關帝廟大殿立有曹操與關羽的塑像,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關羽死後的1600余年間,他被15位皇帝追封20次之多,侯而公,公而君,君而王,王而帝。關羽還被稱爲“商關公”,許昌關帝廟的壹通石碑揭示了關公文化的商業內涵。關羽是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壹,關帝廟遍及四海。壹尊尊關公聖像,是千萬民衆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


敬關而未貶曹


    在人們的印象中,曹操是壹個陰險狡詐的奸賊。但在許昌關帝廟,或許能顛覆人們的這種傳統思維。

    在漢壽亭侯大殿內,立著關羽的塑像,左側是劉備兩位夫人坐在車辇中的塑像,而右側立著曹操的塑像。曹操雙手抱拳,向關羽道別,馬前是兩個手捧金子等物品的隨從。再現了關公辭曹的場景。

    不過,與關羽威武高大的形象相比,騎在馬上的曹操顯得矮小。

    三國中,笃信忠義的關羽與曹操的交際頗多。用今天壹句時髦的話說,曹操是關羽的粉絲。

    關羽年輕時投奔劉備,至死不渝。灞陵橋上,關羽辭曹,既表現了關羽的“忠義”之情,同時也突出了曹操的愛才之心,以致千百年來傳爲美談。

    關羽被擒後,堅決不降,被東吳斬殺,死時約56歲。獲知關羽的死訊後,對其敬重有加的曹操以諸侯禮厚葬。

    曆史上的曹操,是個複雜的人物,他是成功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蔑視傳統道德,但壹生未敢篡漢,他寫下“白骨露于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壹,念之斷人腸”的詩句,卻屠城徐州、彭城、邺城,官渡之戰殺降八萬,可謂殘暴。

    在這裏,曹操是壹個誠信、惜才的政治家,形成了“天下關廟皆貶曹,許昌關廟獨奉曹”的獨特文化現象。  

    許昌市灞陵橋景區服務宣傳科科長溫靜告訴記者,清朝康熙年間建關帝廟時,就在大殿內同時供奉關羽和曹操的塑像,300多年來未曾改變,這在全國其他地方是沒有的。


 追封無數


     關羽死後,褒封不盡,甚至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關羽生前除曹操奏請漢獻帝封其爲漢壽亭侯外,正式官職爲襄陽太守、都督荊州事務。

     劉備封賜的爵位先爲蕩寇將軍,後爲前將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在其殁後的41年,後主劉禅追益其爲“壯穆侯”。

     在短短的21年內,宋徽宗趙佶追封關羽多達4次,由侯進公,由公進君,由君進王。

     宋亡之後由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元文宗于天曆元年(1328),給關羽的封號爲“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封關羽爲帝始于明代。明朝中後期,朝廷下令將全國的關廟壹律改稱“忠武廟”。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神宗朱翊鈞進封關羽爲帝,關廟的稱謂亦由“忠武”改爲“英烈”。萬曆四十二年十月,朱翊鈞封關羽爲“三界伏魔大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清朝乾隆皇帝時,關羽的封號被加爲“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羽贊宣德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共有24字,比曆代表彰尤著,連清室的皇宮裏也供起了關羽的神位。

    就這樣,關羽成爲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壹,以致與孔夫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而孔子殁後,至唐朝時才被封爲文宣王。

    關羽也是唯壹被佛、道、儒三家崇拜的神,佛教把他當成是護法。道家儒家把他當做“忠義”的象征,尊稱爲“關聖帝君”。

    後人認爲,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著稱于世。曆代封建統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爲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因而無比地誇張、渲染其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


“商關公”


     關羽的清白之舉和誠信爲本的人格力量,也得到商人們的推崇。他們祭拜關羽,就是爲了倡導“誠信爲本、義中取利”的商業精神。即使今天在許昌,壹些賓館的案桌上仍擺著關羽的塑像。

     值得壹提的是,許昌關帝廟的壹通《移集呈稿》碑,揭示了關公文化的商業內涵。

     1985年,文物部門修葺關帝廟時,發現了壹塊清代同治十年刻立的《移集呈稿》碑刻。小楷書寫,全文共360個字。1994年9月3日,日本常葉學園浜松大學三國文化考察團團長、《三國志事典》作者立澗祥介壹行遊覽許昌關帝廟時,稱贊其“爲研究關羽文化的商業意識,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據許昌市文物工作隊的王芳考證,《移集呈稿》碑揭示了關帝廟與集市貿易的關系。碑文記載孫家保兩處設集,終因缺乏精神支柱,“買賣不成”、“生意日漸淡薄”、“誠恐久而廢弛”、“有虧國課”。許昌關帝廟重修之後“鳥革翚飛,金碧煥然,而河中商客之船亦接續而至”,市場繁榮。于此設集,進入市場,生意自然興盛,逐漸形成商品交易市場,成爲商業活動中心。這使關羽在士關公、將關公、侯關公、王關公、神關公、聖關公的諸多稱謂中又多了壹個“商關公”的稱號。

     另外,碑文所載也爲研究清代許昌的稅收制度和市場管理等,提供了珍貴的曆史資料。

 武廟遍天下

     建廟立祠,大都源于宗教信仰。然而在中國,卻有兩大廟祠不是出于宗教信仰,而是出于壹種文化方面的崇拜,這就是遍布天下的祭祀孔子的“文廟”與祭祀關羽的“武廟”。據說,目前全國大大小小的關帝廟有幾萬座。

     洛陽關林廟是關羽頭定洛陽,湖北關陵是關羽身在當陽,山西關帝廟是關羽魂歸故裏,這是全國三大關帝廟,而許昌關帝廟是爲關羽辭曹挑袍而建。

     爲鼓舞戍邊將士之民族精神,舊時在中國邊陲和重要關塞,也建有不少關帝廟。

     如北京長城居庸關關王廟,絲綢古道關帝廟,長城盡頭的嘉峪關關帝廟。在中國版圖最西邊的新疆伊犁,也建有數處關帝廟。東南沿海的福建東山島,明朝守島將士就在那裏建起了關聖殿。

     除了國內衆多的關帝廟外,海外華人聚居的地方,如美國紐約、舊金山,日本神戶、橫濱、長崎等地,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國,都建有關帝廟。

     關帝廟宇爲何遍及四海?清代著名學者毛宗崗認爲:“曆稽載籍,名將如雲,而絕倫超群者莫如雲長……做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風,是古往今來名將中第壹奇人。”

    (東方今報記者 殷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