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高,典型的山西漢子,卻又文靜帥氣。上世紀九十年代,王大高但任運城地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十分重視世界武廟之冠——解州關帝廟的文化旅遊宣傳,親自撰寫文章弘揚關帝文化,組織舉辦了六屆關公文化節。
湖北省海外聯誼會名譽副會長繆啟明先生(中)向王大高先生(右)贈送《關帝文化》珍貴郵冊
王大高先生(右)向湖北省海外中心主任朱正明贈送山西漆畫
前幾年,王大高擔任山西省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山西省人大常委會人事委主任。退居二線後,潛心研究關公文化中的“義”文化,在京城、省城多所院校講演,反響熱烈。前不久,關公聖像赴臺前,他接受山西電視臺記者的採訪,談話中他所講的關公文化中的精髓與實質所在——義,引起了不少觀眾的共鳴。
一
記者在山西省城太原見到了老宣傳部部長王大高先生。大高部長是冷峻、嚴肅的,講起關公的“義”文化來卻充滿激情。
他說,關公文化中的精髓在於義,大義。
關於義,王大高部長總結有三重境界,一為情義。因感情而萌生的義。比如,夫妻之間的義,兄弟之間的義,父子之間的義。二為忠義。因為共同的追求與目標而造就的義,比如,同事之間,朋友之間,上下級之間的義。三為仁義。是沒有條件的,對天下大眾百姓的義。這是最高層次的義,也是我們的國家、社會、人民共同需要的。而這第三種義,便是關公所有的。
世界上任何一種宗教信仰都有排他性,唯有對於關公的信仰有最大的包容性、最廣泛的受眾。就中國來說,儒、道、佛三教中均有關公的重要位置。關公在佛教是伽藍菩薩,道教被封為翊漢天尊,儒教被尊封為武聖,後來更被曆朝皇帝封為帝,被信眾尊為神。
關公被儒家推崇為武聖,是因為他特別能戰鬥。但是縱觀歷史,僅與關公同時代的孔武有力者就前有呂布,後有趙雲趙子龍。但是呂布是三姓家奴,本姓呂,後拜丁原為義父,改姓丁,後來被董卓收買,應是姓董了。從道義與人品上,他便輸了關公很多。趙雲是很能打,與關羽同時名列蜀漢的“五虎上將”。但是他的人生經歷是先棄老闆袁紹而走;找的第二個老闆公孫瓚又很快發現不滿意,又想走,最後才投奔蜀漢,雖然英勇忠厚,不貪美色,又兩次救過後主劉禪,但是與赤膽忠心、始終追隨劉備的關羽來比,他的人生經歷無疑是有缺憾的。
因而,1800多年來,關公由聖而帝而神,趙雲卻一直是原來的封號,沒有走入百姓中間。當然曆朝皇帝更不會選他為楷模。
信眾對於關公的崇拜,一是有著相當的廣泛性。其影響超越了階級、民族和國家的界限。二是有著堅實的群眾性。關羽生前善待普通人,廣行仁義,這一點深受社會下層群眾的擁護。對關公的信仰成為他們擺脫苦難、追求幸福的精神寄託。這一點與孔子文化明顯不同。三是有著包容性和複合性。人們對他的崇拜以儒家文化為基礎,同時又有佛家、道家的思想、理想在其中,給了他更大的吸引力和魅力。四是官方與民間的統一。因為關公崇拜既有封建性的一面,封建王朝設專門機構操持祭祀大禮,又有民間性,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為關公的生辰,甚至磨刀日、春節等其他節日上香叩拜,表達虔誠。五是民族性與人類性的統一。關公崇拜是鮮明中華民族文化,尤其有著儒家文化特色,同時他的忠義仁勇精神又包含著人類共同的追求。六是歷史性與現實性的統一。關公崇拜是千百年來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歷史凝結,更是現代社會所必需的和諧基礎。關公精神是充滿生命力與活力的。
二
大高部長說,之所以認為義是關公文化的核心所在,是因為根據他的研究總結與梳理,在關公將近二十個封號中,與義相關的就有六個,分別是宋代皇帝敕封的“義勇武安王”、壯繆義勇武安王、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元代皇帝敕封的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清代皇帝敕封的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康熙帝還為其禦書“義炳乾坤匾”以賜。
關公文化的崇拜核心是義,緣於關公用他的一生踐行並光大了義。他的一生就是從結義到殉義的過程,事事處處體現了“忠貫日月,義薄雲天”的文化精髓。
他少年時期仗義而誅惡霸。少年關公孔武有力,疾惡如仇,好打抱不平。傳說關羽的故鄉河東久旱無雨,鹽池一帶的水井大多乾涸,當地惡霸呂熊竟然填了附近水井,只讓未婚女子去自己家中的水井挑水,以強佔良家婦女。年僅19歲的關羽義憤難當,隻身闖入呂家,手刃惡霸,為民除了害,之後,亡命天涯。運城市常平村關帝家廟內立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一通,約略記有此事。
他青年桃園結義,為義而盟。關羽殺了惡霸,逃難江湖,聞說官府招軍破賊,前來應募,結果與劉備、張飛相遇,交談甚是投機,三人在張飛莊後桃園結為兄弟。誓曰:背義忘恩,天人共戮!《三國演義》頭一回,標題不說結盟、結拜,而說結義,總領全篇,又貫穿全篇,成為全書中的一個神眼。劉關張興漢,曹操篡漢,且當初曹操初行刺董卓不果,逃跑時對款待他的呂伯奢一家九口悉數殺戮,並且大言不慚地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正是背義的宣言,作者抓了一個“義”字,也使全書有了神韻。
他壯年守義而戰,溫酒斬華雄。興兵之初,諸侯會集,共討漢賊。劉備投奔,並不被看重,只因是帝室之胄,才被袁紹賜予末座。關羽、張飛叉手侍立於後。恰好華雄到寨前罵戰,幾名大將出迎均被華雄斬於馬下。關羽請戰,並非於己邀功,實為劉備爭位。面對強敵,關羽不飲熱酒,“酒且溫下,某去便來”,“大戰華雄,瞬間即勝”。溫酒斬華雄實是關羽為劉備爭位之義而戰的見證。
後來斬袁紹手下大將顏良、誅文醜,一是為打聽劉備消息,二是為報曹操的不殺之恩。後來得知劉備確實在紹部後,欲星夜前往,“但恨吾斬紹二將,恐今事變矣”。一個恨字,道出了關羽對劉備的忠心與信義。
秉義而降曹。實為保護皇嫂,以不負劉備之托。劉關張早期立根未穩,不斷依附他人,又不斷尋機自立,徐州、小沛幾收幾失。關羽自守下邳,保護著劉備妻小,曹軍壓境,張遼在關羽失城困窘中來勸降,曉以利害。關羽自知不降必死,但肩負保護劉備妻小重任,棄義而死,似有不義,因此便有降曹一段。但關羽又不同於一般降將,他要降漢不降曹,還要讓劉備家小得到奉養,並且一經知曉劉備去向,不管千裏萬裏,便當辭去。這樣的投降,恐怕古今中外難找第二。
奉義而辭曹。關羽為保全劉備妻小,降曹,卻身在曹營心在漢。先為曹操誅殺了袁紹大將顏良、文醜,但仍感到尚有餘恩未報,最後離開曹操時,留下一封書信曰:三思丞相之恩,深如滄海,返念故主之義,重若丘山。去之不易,住之實難。事有先後,當還故主。關羽的“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由此可見一斑。
念義而釋曹。赤壁之戰,在諸葛亮的精心設計下,終於有了一次捉拿曹操的機會。曹操以言而有信提醒關羽當年立下的“以死答之,乃某之志”的誓言,又引用“古之人,大丈夫處世必以信義為重”的《春秋》經義來攻心,關羽低首良久不語,最後長歎一聲放走了曹操。在立戰功與保信義之間,他選擇了信義,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履行信義之言。
盡義而忠。關羽兵敗麥城,在性命攸關之際義正詞嚴地回拒了諸葛瑾的勸降,“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改其節,身可損而名可垂於竹帛也”,終於為劉備盡義而死。關羽死後,赤兔馬絕食數日而亡,在義的天空下寫了深沉的一筆。
三
作為山西省委統戰部的主要領導之一,大高部長告訴記者,近五年研究關公之義,對自己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統戰工作需要以誠待人,言而有信,從而團結各條戰線上的人士。而其他任何工作也都需要有義,需要有敬畏之心。對關公之義有敬畏之心。所謂敬,決定了你的方向,就是進,以關公為目標、為努力方向,懷仁義之心,待人待事。所謂畏,決定了你在哪里止步,規律、法律都是你要止的地方,要講究原則性、政策性。
大高先生說,當前,我們組織關公祭祀和聖像巡遊活動,就是要貫徹關公文化的精神實質。以關公之義引導我們很好地做人做事。山西作為關公的故鄉,晉商綿延五百年、縱橫三萬裏,靠的就是關公的誠信、大義精神通行天下,生生不息。
大高說,對於關公之義的研究從當年在運城擔任三年行署秘書長和六年時間的地委宣傳部部長就已接觸了關公文化,但那時的接觸與理解是膚淺的。真正走入關公文化,是1992年他在中央黨校學習時,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演講中國農民問題,其中有一大段關於關公文化的論述。北大學子對關公文化的反響很是強烈。從那時候起他萌發了專講關公文化的想法,但真正研究、總結、思考“義文化”是在近些年。
在美國、香港、臺灣、海南,王大高均講過關公之義,所到之處聽眾都非常認可,從熱烈的掌聲和圍著簽名的人群即可感知大家的情緒。
有一次,王大高在山西財經大學主講關公之義,不少學生都帶了自己學習的專業書,以避免講得不好時,可以自學,但是結果出人意料,學子們從頭到尾被深深吸引,反響非常熱烈。
他講義時,從各個層次人群的需求來講,講關公的仗義而誅,為義而降,盡義而忠。他結合現實講義:從現在看,我們這個社會缺少足夠的義。講人們敬重關公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他對人民群眾講仁義。義承載了中華文明,教化了人民群眾,促進了民族團結,凝聚了海內外華夏兒女。
王大高先生對義文化的研究方法很有特點,他不教條,不鑽牛角尖,因而生動而不刻板,詳實而不生搬硬套。
王大高對於關公義文化的研究還與時俱進,隨時更新講稿。比如,海外最大的關帝廟如今在休斯頓,最高的關帝廟在喜瑪拉雅山;比如,在福建東山島,每家每戶的大門上均寫著“山西夫子”四個大字,盡顯當地人對關公崇拜的虔誠。不僅如此,臺灣、香港等地的關公信眾請的關帝像多是從東山市迎請。東山也成了關公文化最繁榮的四市之一(其他三市為:運城、洛陽、當陽)。
當然全世界範圍內,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還是解州關帝廟,這裏是官方營建的宮殿式建築。另有關帝祖塋、關帝家廟,與解州關帝廟形成了世界絕無僅有的“三關”格局。
對於關公文化的精神內涵,王大高一直懷著深深的敬意,正如他對故鄉運城的關帝廟懷著深深的熱愛一樣。
如今,王大高已步入花甲之年。“願意將關公的大義精神宣講出去,讓更多的人受益。願意將家鄉的關帝廟推介出去,讓更多的人來運城體悟世界上最大的關帝廟的文化內涵與氛圍”。
2011年,中國郵政總公司發行了《武聖·關公》紀念郵票,之前創作人員徵求王大高的意見,他推薦了四種造型,均被採納。這四種造型一為關公夜讀春秋;二為關公千裏走單騎,騎在赤兔馬上的形象;三為關將軍持青龍偃月的站像;四為頭戴冕旒的關帝坐像。
“年輕時所有的農活都幹過。能背200斤的公糧上垛子,吃羊肉泡饃兩大碗,四個大饃,直到現在我還和村裏人的感情很好。”王大高說。
也許,對於家鄉人幾十年如一日的熾熱而深沉的感情,也是他對於關公大義的另一種理解、感悟與踐行。(文:張建群 本網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