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名家風采

孟海生


    


孟海生(右)與福建莆田關啟新先生在山西運城國際關公文化節


      提起關公文化,我們不能不說到一個人。他就是《運城日報》原文教部主任、1947年生於鹽湖區解州鎮社東村的關公故里人孟海生先生。
  多年中,孟先生情系關公文化,可以說,關公文化這一概念的發端、發展、完善,孟先生不僅參與了、見證了,而且功不可沒。
  關公文化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她從被提出到發展到今天,走過了一條怎樣的路?孟海生先生與關公文化到底有著怎樣的淵源,其間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2月2日,農曆正月十一,記者採訪了孟海生先生。
  作為關公故里、大運之城的運城,關公文化無疑是河東文化苑中的一朵奇葩。去年,關公信俗被推薦至世界教科文組織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今年前不久,運城市委書記白雲在解州關帝廟景區調研時指出,要以全新的思路做一篇關公文化的大文章,讓關公文化成為運城一張響亮的名片,成為運城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運城實現文化大繁榮大發展,關公文化重任在肩。
  作為報界前輩,孟老師已離職十餘年,十餘年中,他一直在關公文化研究的路上辛勤跋涉、奮進。剛見到記者,他便拿出一本他新近編著的文史書籍——《風後》。在這本書中,他不僅試圖厘清風後身上的諸多元素,而且在風後與關公文化、與解州古鎮的商業文化、醫藥文化史間找到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其治學之精進令人感佩。
  多年中,孟海生披閱多種史料,不斷豐富、拓展著關公文化的內涵與外延。相繼出版了關公文化系列書籍,為關公文化的發揚光大默默奉獻著力量。
  從小就對關公心懷敬畏,19歲時見證關帝廟幸運免禍
  孟海生的出生地社東村是距離解州關帝廟僅1.5公里的一個村莊。因著這種機緣,從小他就聽父母長輩講了許多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傳說故事。有些故事甚至還是父母長輩們親歷親見的。因而,每每與長輩去關帝廟上香叩拜時,看著威嚴的關老爺像,孟海生心中就會升騰起一種強烈的敬畏之情。這種敬畏在他心中根深蒂固,當“文革”狂飆襲向解州古鎮和關帝廟時,19歲的孟海生挺身而出。
  1966年,“文革”伊始,“破四舊”的口號喊得比任何時候都響亮,紅衛兵的鬥志昂揚到了近乎瘋狂。那天,解州中學的紅衛兵們摩拳擦掌,手持鐵鍁、鐝頭等,要衝進解州關帝廟“破四舊”。眼看那些自己童年時代無比敬畏的神像就要毀於一旦。孟海生站了出來,他高呼,關帝廟不能砸。
  時任運城縣委副書記的南曲一直牽掛著解州關帝廟,默默地關注著紅衛兵的動向。得知情況後,他立即派人叫來了呼籲保護關帝廟的孟海生,並對他面授機宜:先組織學生們上街遊行,離開關帝廟,上街釋放情緒,減少對關帝廟的壓力。接著,他讓孟海生以紅衛兵的身份,把學生們要砸關帝廟的情況向太原、北京等上級部門反映。
  19歲的孟海生立即落實了南曲的意見,先組織學生上街遊行,再向上級發出了彙報電報。
  三天后,中共中央國務院等發出正式檔,明確要求要保護文物古跡。
  有了上邊的命令,學生們一下子冷靜了下來,轉而站崗保護關帝廟。關帝廟躲過了一場浩劫,得以在今天能給世人一副珍貴的、穿越歷史風雲的面孔。
  多年以後,孟海生作為文化學者赴臺灣交流時,講到這一情節,台下哭聲一片。孟海生感慨地說,是幼年時從父母、從民間受到的影響給了他保護關帝廟的勇氣,是南曲副書記的智慧保護了關帝廟,說到底是關公文化深入人心的影響力保護了關帝廟。
  大學時因故被送學習班,出來後轉向歷史文化研究
  那年,孟海生以優秀的成績進入山西師範大學中文系。在學校裏,孟海生依然是一名活躍分子,擔任學生會宣傳部部長的他,創作了政治色彩濃烈的電影劇本,沒有想到因內容敏感,被送進學習班長達500多天。一年多的學習磨煉了孟海生,也教育了孟海生,從學習班出來後,他決心遠離政治,轉向對歷史文化的研究。
  因著出生于關公故里解州,因著對關公文化、對民間關公信仰的耳濡目染,加之他自己也想更深刻、更全面地瞭解關公文化。孟海生將自己的創作激情、學習熱情悉數交給了關公文化。儘管那時候,還沒有關公文化這種提法。他只是依著一種始自幼年的吸引,開始了對關公故事、傳說、信仰的研究。
  那時候,他便知道,全國有30余萬座關帝廟。僅山西省就有3.2萬座。數以萬計的人們將關公視為護佑自己人生的神祇,將忠義仁勇、誠信精神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人們在這種精神信仰下安頓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諧了自己的生活與身心。
  在閱讀大量史料之後,孟海生對關公在中國一千多年間的存續與興盛漸漸有了較為清晰的認知。他震驚于關公信仰在民間無與倫比的力量,震驚于關公信仰帶給社會的秩序與道德,遂開始了勤奮的思考與寫作,為關公文化研究做好了準備。
  1991年刊出關公文化研究長文,與關公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工作單位從教育部門調至報社後,孟海生一直在他心儀的關公文化研究中徜徉。但那時,人們對關公文化的提法並不完全認可。有人說,什麼關公文化,關公就沒有文化。然而,孟海生經過長期的研究與思考,條分縷析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他說,什麼叫文化。文化就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綜合。關公信仰在中國存續了1700多年。這期間,因著關公,官方和民間共同締造了廟宇文化——建築、雕刻、楹聯、雕塑、繪畫等等內涵豐富,不一而足;締造了祭祀文化,程式規整而嚴密的祭祀儀式令人頓生神聖之感;締造了廟會文化和戲曲文化——物質和文化的交流,戲曲與雜劇的展演;締造了商神文化,關公因他的忠義而被社會方面面的人群當作求平安、求財、求學、求進的神祇。當然最根本的還是理念文化——關公的忠義仁勇精神。待事以忠,待人以仁,以義取利,以勇精進,這種精神如今已然成為民族精神和大義,成為社會發展與和諧的根本。
  1991年7月27日,在《運城報》(今《運城日報》)時任有關領導的支持下,孟海生集多年心血的研究成果、文化長文——《對關公文化的思考》在《運城報》以近一個整版的篇幅刊出,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作為關公故里人,作為關公文化的發祥地,在《運城報》的宣導與呼籲下,人們忽然看到了關公及他所承載的文化的巨大力量。
  此後,儘管還有著方方面面的不同聲音,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認可了關公文化這一提法。重要的是,原運城地委行署舉辦的名產名吃物資交流會,也改為關公文化暨發展經濟交流會,此後又進而改為關公文化藝術節、國際關公文化藝術節等,在關公文化的大旗之下,經濟唱開了大戲。
  作為原民進運城市委副主委、運城市政協常委,孟海生以提案的方式呼籲叫響關公文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支持與回應。此後,他作為關公文化研究學者赴臺灣等地交流,受到了海外關公信眾的歡迎。多年中,孟海生披閱多種史料,不斷豐富、拓展著關公文化的內涵與外延。相繼出版了關公文化系列書籍,為關公文化的發揚光大默默奉獻著。
  如今,關公文化已然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字眼,解州關帝廟也成為海內外關公信眾心中的聖地。而運城因為擁有全國最大的武廟——解州關帝廟和全世界唯一的關帝家廟,也早已沐浴關公文化的春風,叫響了華夏之根、誠信之邦、大運之城的美名。
   “要讓關公文化成為運城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運城市委領導的心聲,也是孟海生老師和許許多多關鄉兒女共同的夢。誠信精神、忠義仁勇精神必將在關公故里,在世界華人圈內影響更多人的人生。
2011年11月,孟海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被授予“關公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特別貢獻獎”。同時獲獎的還有海內外知名專家謝辰生、羅哲文、胡小偉、關英才、朱正明。  (文:運城日報記者張建群  攝影:朱正明)